•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时间:2020-08-16 07:55: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新闻记录历史的进程中,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冲击,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媒体格局有所转变,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像以前一样产生轰动效应。与此同时,非典型人物报道愈来愈被重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作为非典型人物通讯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在场景中刻画人物等写作手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中,通过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运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会变迁,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赞誉。作为长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笔者长期学习和研究《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并在编辑指导下采写了一些人物通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采写感悟,浅谈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转型;冰点;人物;非典型

    概 述

    新闻无法离开人物。新闻就像影子一样难以与人分割。由于人们需要了解身边其他人的生活状态,以满足自己的窥探欲望,并需要从同类当中寻找思想和行动榜样,催生了读者对人物报道的需求。相较于无生命的事实,人的题材更易于唤醒读者的反应,引起关注和思考。同时人物报道更能经受时间的长久考验并能广泛传播,所以媒体都对人物报道厚爱三分。

    受传统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新闻界曾一度在极左的泥潭中挣扎,以违背客观规律为代价,臆造出许多脱离实际的“典型人物”,把人“塑造”成了“高、大、全”的“神”。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社会朝着价值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社会自主性相对大为增强,价值观念趋势明显多元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受众和新闻媒体都在改变。一方面,随着传媒时代的来临,国内受众对于媒体不再陌生,自媒体也为其积极参与新闻报道提供了平台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竞争更加激烈,媒体开始愈加关注受众群体的趣味和喜好,努力贴近受众,非典型人物报道日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角之一。作为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始终热情地为新生事物鼓与呼的精品报纸栏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在激烈的历史变革中脱颖而出,它选取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以此反映社会真善美及社会变迁,推动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市场经济进程。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及其人物通讯

    在《中国青年报》异彩纷呈的系列专栏专版中,《冰点》光辉耀眼。从1995年至今,从原来的冰点栏目专版到后来扩充的《冰点周刊》,新闻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取得令业内瞩目的成就。1996年,“冰点”栏目获得“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专栏”称号;2003年,“冰点”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第二届“中国新闻名牌栏目”。多年以来,《冰点周刊》的报道一直在中国青年报读者阅读调查中稳居阅读率前列,在全国新闻界中深受推崇。

    在《冰点周刊》报道的这顶王冠上,人物通讯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冰点周刊》报道中的人物通讯以“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为新闻报道方针,率先将“平凡人”、“平凡事”作为中央媒体新闻诉求的对象,以“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只有赢得平凡,才能赢得世界”作为采写理念,闯出了一条以对“非典型人物”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新路子。

    《冰点周刊》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曾经的典型性报道中的人物,如同京剧中的脸谱,事迹往往被八股化,远离了人的本性,让人感到可敬但难以接近,也难以引发向其学习的动力思潮。而有些电台、都市报的一些人物报道中,则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情杀暴力的故事情节,部分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在喧嚣躁动的世界继续释放恐慌焦虑,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人物通讯不是让受众阅读思考的,而是让读者厌烦或受刺激的。如何让人物真实地跃然于报道之中,又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选题得当,二是与所选题材相称的内容和最佳的表现手段。”这样的观点,对于人物通讯报道同样如此。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总结,笔者认为,以下6点写作技巧有力强化了《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可读性、传播力,使其人物通讯具有了非常独特的魅力:

    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普通的非典型人物的独特经历或遭遇能成为新闻,价值就在于故事的精彩。此外,记者不能自己跳出来描述一个人,比如这人怎么感人或险恶,如此会显得单薄而无说服力、感染力,要用人物自己的行为来举证,因为行为能真实而具体地表现出他的追求和内心,而有效反映人物性格的行为集合就是精彩的故事。此外,精彩故事也是判断被报道人物价值的标尺。选择或写作被报道人物的故事时,不能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丧失阅读兴趣。

    获得《南方周末》2006年“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的是《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无声的世界杯》。“天下着大雨,6名农民工卷着裤管,打着伞,深夜站在广州街头一个露天大屏幕下,仰着脖子凝神观看正在转播的世界杯。边听广播电台的直播,边看无声的大屏幕。”[1]此文有力地诠释了记者要想刻画出精彩的人物形象,必须在立意上避热就冷,从那些相对不惹人注意的百姓生活中寻找选题,而不是任意拔高和修饰。

    突出表现人物个性。一个非典型人物能够被报道并为读者所乐于接受,重在表现个性。个性化的情节表现个性化的人物,个性化的人物又表现特质主题,[2]而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个性,因此要在一个人纷繁复杂的事例中淘得真金,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精挑细选。

    例如《人在流泪 心已宽恕》一文中记者就写道:“可这个日夜思念爱子的悲痛欲绝的母亲,却在两年后接受了调解,原谅了一个杀人犯,挽救了这个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的生命。事情传开后,有人这样形容这个母亲:‘她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一个在流血,一个在宽恕。’”“她的心脏病突然犯了,苍白的脸黯淡下去,眼圈越来越黑,嘴唇越来越紫。”[3]希望凶手以命偿命是母亲们的共性;然而目睹凶手及其母亲的可怜,张艳伟人性中的善念促使她原谅了年青可怜的凶手,这则是张艳伟人性的光辉。

    在场景中刻画人物。人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和场景中。通过场景的描摹和勾勒,刻画人物当时的内心状态和所处的环境,能更真实准确地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现场感的描写可以打破一般人物报道中平铺直叙的索然无味,使静态的文章动起来。

    好的记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棒的裁缝,他能把人物和背景不露痕迹地缝合。在《乡村恶教》一文中,笔者在文中描述了一个内心阴暗的代课教师上课前的场景:早晨8点,上课铃响了,19岁的乡村小学教师杜保岑走上讲台。“上朝!”杜老师扯着嗓门喊。“吾皇万岁万万岁!”班里27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跪在地上或凳子上回应,奶声奶气。[4]在这幕滑稽而可悲的场景中,虐待学生的代课教师杜保岑粉墨登场,其扭曲的心态令人一览无余。

    巧妙运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人物不能在作品中用眼神和动作交流,让人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是让人物报道保持原生态的重要途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直接话语方式,能叙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想。另外,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整个文章的节奏就发生了变化,避免一陈到底。《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通过把对话引入到人物报道中,从而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和内心世界,凸显人物的独特性,并使人物形象更为细腻、生动、丰满。

    “今年农税改革,正税是多少,附加税是多少?”48岁的农民叶彦智询问。“反正就是这一疙瘩,写在纸上的全是农业税。”乡干部很不高兴地回答。[5]在《宪法给我的权利》一文中,寥寥数语就将农民叶彦智争取权利的执著努力和乡干部跋扈蛮横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运用话语之间的矛盾拉开下文双方的冲突。

    用细节描绘人物的生动与丰满。著名导演郑君里强调说,如果能抓住并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一些细节,人物就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使人物在细节中显得更为丰满和真实。细节描写还可以把单调乏味的题材变成令人关注的话题。精彩的细节描写,会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强化读者对报道的印象。

    《冰点》的人物报道就十分注重用细节呈现人物个性,在《〈每周质量报告〉的双重困扰》一文中,记者徐百柯用这样的导语来引导读者关注一个女记者痛苦的心情:出租车的计价器一个劲儿往上蹦字。已近午夜,司机时不时会疑惑地看看表。佳琳望着窗外,一言不发。上车以后,她只说过一句话:“师傅,你拉着我随便逛逛吧。”[6]

    交叉使用陈述、描写和话语。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陈述、描写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一般新闻主要是以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长报道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很容易让受众丧失兴趣,不断地来回转换,故事才能写得跌宕起伏。

    在《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一文中,笔者讲述了54岁的乡村教师杜满堂为劝阻儿子辍学外出打工,隐瞒年龄和身份,挑选最苦的地方亲身体验打工生活的故事。在文章中,笔者按照编辑的指导,交叉使用陈述、描写和话语,将杜满堂打工时经历的种种磨难写得细致入微,整体故事也因此得以讲得引人入胜:有一次,卸冻鱼时,几十个铁盘哗啦一声从车上滑下来,两盘冻鱼砸到杜满堂的腿上。老板不管,他只好自己掏钱到诊所里包扎了一下,整整一个月都蹲不下去。直到现在,他的腿上还留着两个巴掌大的黑疤。这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杜满堂的小本子里。在打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随时做好了遇险遇难的准备,还给爱人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日记放在什么地方。“万一我出了什么事儿,她可以找到日记本。”[7]

    结 语

    人物报道形式的变革已成为时代呼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平民化浪潮使非典型人物报道的地位日渐重要,以往“高、大、全”的报道模式已经逐渐被打破,人物报道开始注重个性细节,还原人物本身,回归于人性。《冰点周刊》人物通讯运用贴心平实的写作技巧表达新闻事实,叙事风格呈现出较强的文学性,始终以人性和求实的态度,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代言人性与良知,既呈现了当代普通个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同时又使人们分享了普通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信仰和价值,以真正推动社会进步。这种人性的回归和尊重而不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定位是对传统报道方式、题材乃至领域的突围和创新,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具有风向标作用,也为更好地改革人物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由此探索出的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值得广大新闻从业者借鉴和学习,从而为其变革提供启示。

    参考资料:

    [1]包玉敏.无声的世界杯[N].中国青年报,2007-10-24.

    [2]叶永泉.克服人物报道的同质化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2(3下).

    [3]从玉华.人在流泪 心已宽恕[N].中国青年报,2011-03-23.

    [4]韩俊杰.乡村恶教[N].中国青年报,2004-06-23.

    [5]刘万勇.宪法给我的权利[N].中国青年报,2004-07-14.

    [6]徐百柯.《每周质量报告》的双重困扰[N].中国青年报,2004-07-07.

    [7]韩俊杰.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N].中国青年报,2009-04-01.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社河南记者站)

    编校:赵 亮

    相关热词搜索: 非典型 通讯 人物 写作技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