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应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时间:2020-09-07 07:53: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大学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了。要使大学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160-02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谋略,后来引申为某一历史阶段的总任务、总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总政策。战略是宏观的、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同样道理,不研究发展战略者,不可能带领一个大学快速、持续发展。大学发展的战略决定大学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不能不重视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对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资源比较缺乏的大学来讲,需要研究以下三个战略问题:一是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如何创建全国一流大学;三是在学校合并、多校区运行且又缺乏现成经验的复杂局面下,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巨型大学。研究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整合和培育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力量,对提升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水平,及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在大学改革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研究以上三大问题,出版了《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一书(人民出版社出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理清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识论,认为大学不能为实际利益考虑所左右,应把追求知识生产作为目的,应追求学术自由和价值中立;二是政治论,认为大学必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否则,大学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本书通过全方位的学理考察得出结论:“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说,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很难用认识论或政治论来简单地予以概括,……认识论或政治论的争辩却是建立在对于大学存在的错误理解之上的。”(郑永扣等著《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第1120页)要深入研究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必须考察社会分工和知识生产的特点。作者认为:大学科研的哲学基础既不是认识论,也不是政治论,而是存在论。由此,大学的根本使命是“文化成人”;所传授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大学也要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应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作者在清理总结相关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认为大学应把普通学生培育成具有文化修养并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人。为承载这样的使命与职能,大学应培育求真精神、求善精神、求新精神、求先精神。为培育大学精神,作者指出应遵循如下原则:既反映民族及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应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既应具有普遍共性,又应体现每个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鲜明特色。在作者看来,大学精神培育的基本途径,一是注重大学文化建设,二是建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教育资源,四是发挥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大学领导的示范作用。实现这样的大学使命、职能,其最大障碍就是大学权力结构的失衡,即行政权力过度膨胀而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微弱。作者认为,这种权力结构是产生大学一切问题的总根源。这一观点抓住了大学问题的根本。作者围绕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应对大学行政权力的限度给予关注。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如何创建全国一流大学?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什么是一流大学给予精确界定。作者在深入细致地梳理大学之形成、演进和发展的基础上,在对一流大学的不同理解进行辨析的情况下,认为大学虽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组织,但一流大学具有共同的特征:独特的办学理念;严格的学生选择制度;具有强势学科;严格的教师遴选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明确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和良好的协调反应机制;高效的资金筹措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根据这种理解,作者指出:我国为建立一流的大学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也需要正视以下问题:缺乏持久的内部动力;缺乏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缺乏科学严密的战略规划;制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实力;重视科研成果产出。忽视对教师投入;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缺乏后备力量。为建立一流大学,作者强调应充分认识我国高教体制改革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达国家和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路径与模式选择。作者认为,发达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具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注重大学转型;二是注重抢占大学发展的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那么,我国应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模式建设一流大学呢?作者认为:一是要符合我国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要注意克服大学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和保守性;三是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国情。按照这种路径,作者认为,我国建成一流大学的前景是光明的。作者还认为,我国要建成一流大学,应具有健全良好的经费筹措及其支出管理制度。在论述了我国建成一流大学的条件之后,作者分析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立一流大学的意义和紧迫性,这就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资源稀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在做上述思考之后,作者指出: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创建全国一流大学,基本对策就是:地方政府支持,改善大学外部环境;认清学校情况,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大学教师水平;狠抓学术研究,产出更多科研成果;整合学科资源,努力打造强势学科;改进大学管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在学校合并、多校区运行且又缺乏现成经验的复杂局面下,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巨型大学?为回答这一问题,作者考察了巨型大学的概念、特征和演变,揭示了巨型大学的内涵:职能定位多元化;学科门类多样化;培养结构多层化;校园系统多区化;在校学生规模大;交流合作国际化;师资队伍合理化;学校综合排名强。基于这样的研究,作者强调对巨型大学应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由此,作者考察了对巨型大学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揭示以人为本的巨型大学管理理念的内涵,那就是,人的因素是第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应选择的路径是:对人的本性进行科学认识;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治校;运用激励机制;创造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和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容: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素质。作者强调,对巨型大学实行人本管理的目标是:实行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实行学术管理的科学化;实行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国外巨型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的选择(如“联邦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一个学校多重体制的管理模式、校区职能不同定位的管理模式、统一领导、分区管理的模式)和我国巨型大学多校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并对此做了比较分析,认为国内外巨型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以条管理到底;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作者还揭示了我国巨型大学多校区管理中的难点:学校定位难;学科建设难;资源调配难;文化建设难。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我国巨型大学多校区管理的路径:调整战略,统一目标,合理定位;学科重组,合纵连横,优势互补;组织变革,削减冲突,制度创新;整合资源,科学配置,优化利用;文化多样,有机融合,重塑精神;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依法管理。要创新现代巨型大学,作者认为,应着力于建设创新型大学,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同时应构建和谐的现代型大学,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促进,使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相滋养。

    总体来讲,本书注重学术积累、学理分析和学术创新,具有厚实的学理功底和学术含量,在本领域的研究中达到了前沿,因而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著作。

    (责任编辑 辛世俊)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战略 中国大学 当代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