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搞群众文化,不能让群众只在台下当看客”

    时间:2020-12-23 07:59: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广场舞跳上了央视春晚,每一届沪剧节、合唱节都有数十万人争相参与,元宵莘庄灯会、重阳颛桥糕会等“土味”节庆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上海市闵行区,这个地处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超过2D0万的地方,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很旺盛。近几年来,闵行区办的活动,看似“土到掉渣”,效果却是“火到爆棚”。所谓的“土”,不是品位低、品质差,而是接地气、有活力。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5月20日在上海开幕,这是“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作为主办地的上海,多年来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文化红红火火。而闵行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就是上海的一个缩影。

    我是“大妈局长”“广场舞局长”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继桢介绍,2012年他一上岗,就遭遇了“广场舞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闵行区已有2DOO多支队伍在跳广场舞,抢舞伴、争场地的事情时有发生,市民投诉率很高。

    “你对广场舞是支持还是反对?”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曾经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搞过一次座谈,当问到一位中年人对广场舞的态度时,他说自己是既支持又反对。支持,是因为他母亲也跳,身体越跳越好;反对,是因为他的孩子要上学,经常被广场舞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找到平衡点。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计划从广场舞示范点找办法。

    第一年,闵行区就做了100个广场舞示范点。每个广场都有“广场公约”,区里还成立了广场管理协会,会长们就是广场舞队的带头人。万一发生争执,带头人自己就能处理。

    几年下来,“广场舞难题”慢慢就少了,有人开始称呼杨继桢为“大妈局长”“广场舞局长”。

    “搞群众文化,不能让群众只在台下当看客,要让群众登上台当主角。”杨继桢说,“如果只是拿一些节目给群众看,我们区里的城市剧院,1037个座位,200多万常住人口怎么进去?理论上十年有机会进去一次就不错了。”

    “有位跳广场舞的老阿姨,本来订了去意大利旅游的机票、酒店,听说有这个机会,不去了,2万元的票也退不掉,她说值。”杨继桢介绍,2017年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伴舞都是来自闵行的广场舞团队。大年三十,露天表演,冷得叫人直哆嗦。老阿姨们每个人都贴了很多个暖宝宝。

    沪剧节,合唱节:不请明星请“民星”

    这几年,闵行区办了不少文化节庆活动。“我们得不走寻常路。”杨继桢总结说。

    2013年,闵行区举办了“我是民星”沪剧广播电视大赛。当时现场2D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

    “以前搞文化节庆,都是花很多钱请明星。不少观众是单位组织来的,真正喜欢的进不来,进来的不一定真喜欢。”杨继桢说,“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今年,闵行正在筹办第六届沪剧节,主办方又搞出新花样:以前唱的都是传统曲目,现在举办网上填词大赛,老瓶装新酒,老曲调,填新词。群众热情高涨,通过填词来抒发热爱家乡、热爱上海、热爱祖国的热情。

    两年一届的上海合唱节,也是闵行区承办的。2017年,合唱节现场,一位团员突然哮喘发作,不得已退出,哭得很伤心。宝山区有一位群众演员,甚至打着石膏来参加展演。

    我们的节日:你有莘庄灯会,我有颛桥糕会

    闵行区有很多“镇字头”的文化节庆。对于这些“我们的节日”,闵行区也花了不少心思。

    每年元宵节,莘庄镇莘城公园的游园会就热闹起来了。从2018年开始,游园会升级为“莘庄灯会”。灯一亮,人流就聚集过来,周边商场也就尝到了甜头。小小的一个摊位,一天就能有几万元的销售额。上海豫园商城、上海哈尔滨食品厂都来摆摊设点。

    重阳节颛桥糕会也是闵行的一大特色。闵行区颛桥镇的桶蒸糕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糕”与“高”谐音,重阳节来吃糕是当地的习俗。如今,颛桥糕会在上海小有名气。每年重阳节,“卖糕的”“买糕的”云集于此,甚至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传统蒸糕也都会来“开会”。

    “蚂蚁啃骨头”,啃出文化新空间

    闵行区每个街镇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相比街镇区域内的幾十万人口,还是杯水车薪。如何拓展文化活动空间,成为摆在杨继桢面前的问题。

    闵行区的办法是“无中生有”。

    在城区,一座座“城市书房”像竹笋一样地出现在街边。现在全区已有十家。

    “闵行可利用的公共空间并不多,地方很难找,要一步到位很难。”杨继桢说,建“城市书房”,闵行区也没有一拥而上,而是循序渐进,“蚂蚁啃骨头”,成熟一个做一个。

    此外,闵行区还搞起了“文化客堂间”。“客堂间”是沪郊地区农家待人接物的公共空间,老百姓一听就懂。

    闵行区原来的农村地区的很多农民已经“上楼”。不少村民聚居的社区大多还保留着农民会所,除了办红白喜事之外,平时都空着。这个场所恰好成为了“文化客堂间”。

    “闵行区梅陇镇的一个村子率先试点,一下就成了。”杨继桢说。

    “文化客堂间”有了场地,那怎么搞活动?

    闵行区探索出“一动一静一机制”。所谓“动”说的是小型演出,折子戏、评弹等配送进入。“静”说的是老照片、老地图、老谚语和乡俗文脉故事上墙。“机制”指的是每个村建立自己的管理形态。现在,闵行全区已经有十多家“文化客堂间”。

    “有一次搞活动,结束时已经晚上九点多钟了,有位阿姨包了饺子送给大家。”杨继桢回忆,“说到底,我们在基层搞群众文化,就是要接地气,把根基扎得深,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做了这些事情,老百姓就认可你。”

    杨继桢补充说:“群众文化活动多在周末举办,很多同事已经连着好几个双休日都在忙。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也带起来一支队伍。辛苦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老百姓认可!”

    相关热词搜索: 群众文化 能让 只在 看客 台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