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也谈季羡林的外语学习

    时间:2021-01-10 07:59: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公认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学习过的外语数量一直为人误传,笔者梳理史料确切统计出季羡林先后学习了13种外语,在梳理史料的同时,笔者以时间顺序为依据,考证出季羡林13种外语的学习顺序及掌握程度,纠正了一直以来的错误视听。

    关键词:季羡林;语言;外语学习

    一、季羡林语言学习综论

    季羡林是公认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大师,多数论者提及他作为“语言大师”身份时都会一并提及他所掌握的各种语言,然而据作者所知,这些说法多数只是因袭旧说,有的甚至是以讹传讹。如王秉钦在其2009年发表的《季羡林翻译思想“三论”》中说,“他通晓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多种现代语言”,而实际上季羡林并不通晓拉丁语,那只是在留学柏林挣扎于选修希腊语的同时一段时间的自学,但仅仅是门外浅学(蔡德贵,167),所以根本不能说他“通晓”拉丁语。多数学者“将错就错”,极少有认真区分季羡林对这些语言的掌握程度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文献确定季羡林到底学习了多少门语言,掌握哪些语言,又精通哪些语言,哪些语言又仅仅是入门,这对于描述季羡林的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并对梳理季羡林在各种语言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译介有重要帮助。

    通过比读季羡林各种传记,笔者发现季羡林共学习过14种语言,其中有13种外语,涉及到3个语系9个语族——分别为印欧语系下印度语族的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族的吐火罗语,伊朗语族的吠陀语,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日耳曼语族的英语、德语,拉丁语族的法语、拉丁语,希腊语族的希腊语;亚细亚语系下闪语族的阿拉伯语;还有就是季羡林的母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而这14种语言,季羡林的掌握程度也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能用上述一些学者笼统的词汇描述,如“掌握”“通晓”或“精通”。至于这14种语言季羡林是怎么学习的、其先后顺序和掌握程度如何,笔者试做如下陈述。

    二、14种语言学习先后顺序及水平考证

    首先是汉语,季老著述达千万字,这是不用稽考的。对于其他13门外语的学习顺序及其掌握程度笔者进行如下阐述:

    1.英语学习

    在季羡林学习的所有外语中,英语学习最早且时间最长。1920年,年仅9岁的季羡林在新育小学(即现山东省实验小学)开始了为期9年的不间断的英语学习,考初中时他因英语成绩好而被录取到“一年半级”。

    1923年季羡林入济南正谊中学(现济南藝术学校)继续学习,在学校所开设的7门正式课程中,季羡林“除了英语,对其他的兴趣都一般”,并且“除了在学校上课,每天晚上还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语”(蔡德贵,2009:51),因此他的英语水平也得到了继续提高,这个时候的正谊中学集结了不少英文水平很高的教师,如用英语教历史的钮威如老师,“这些老师英文水平都很高,教学也努力,使他学到不少东西”(蔡德贵,2009:52)。更重要的是,他受到时任英文老师郑又桥新颖的“重写作文”的教学方法的点拨,好像从他那里“得到了一把金钥匙,学到了地道的英文”(胡光利,2013:55)。到1926年季羡林上高中时,“他的英文水平已经达到能阅读和翻译英国作家小说的程度,英文作文也可以写出相当长的文章了”(胡光利,2013:52)。

    到了山大附设高中(时又名“北园高中”),对季羡林的鼓励和影响莫大的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刘老师,在其鼓励和影响下,季羡林开始购买和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并尝试进行翻译(季羡林,2008:29)。1929年,“五三惨案”之后的山大附中撤销,季羡林入新成立的省立高中继续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董秋芳莫大的鼓励,英文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高中毕业后,季羡林参加高考,英文考题是汉译英李煜《清平乐》上半阕和从未接触过的英文听写,张榜公布后季羡林同时被北大和清华录取,毫无疑问有其出色翻译及英语听力能力的功劳。他为出国考虑,选择了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之后更是如鱼得水,在那种“教材多为英文,教员多是外教,连中国教师讲课也多用英文”(胡光利,2013:90)的环境下,在王文显、吴宓、叶公超等英文水平卓绝的大师指导下,他的英文水平迅速提升,一直到留学德国又重新开始了英语语言的学习,使其英语系统学习时间长达20年。

    2.德语学习

    季羡林学习的第二种语言就是德语。时间是在1926年。然而教授德语的教师有严重口音,“教了一学期德文,学生们只学会几个单词”(蔡德贵,66),季羡林自然也不可能学好,一直到清华大学才开始了四年的“德语专门化”学习。然而在清华一二年级,季羡林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蔡德贵,92)。对于在清华时的德语水平到底如何,季羡林有明确交代,他直言“当时的德文水平不可能真正看借薛德林的并不容易懂的诗句……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季羡林,2008:41),“我在清华学德语,虽然四年得了八个优,其实是张不开嘴的”(同上,66),主要原因就是“四年之内,在课堂上,中国老师只说汉语,德国老师只说英语,从来不用德语讲课。结果是,学了四年德文,我们只能看书,而不能听和说”(季羡林,2013:349)。后来留学德国,他的德语学习才步入正轨,后期季羡林的很多论文都是以德语撰写,因此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他都该是“精通”德语的。

    3.法语俄语学习

    在清华德语专门化的同时,季羡林也选修了法语和俄语。不过俄语只是他偶尔旁听的一门语言(季羡林,2009:115),且只坚持了一周左右就放弃了。因此在外语学习次序上,德法是难分先后的,俄语开始学习时间较为靠后。

    具体来看,在法语方面,教师教风不良,导致季羡林没有学到多少法语。而俄语学习,对季羡林来说也不算成功,他在自传中说“这门课,他只学了一些单词和几句话,便结束了第一次学俄语的过程”,且“这些外国教授的水平都不怎么样,看来都不是正途出身,有点野狐谈禅的味道。费了四年的时间,收获甚微”(季羡林,2002:22)。这应该可以是季羡林对其掌握法语和俄语的阶段性定论了。

    不过在留学德国之后,季羡林选择了斯拉夫语言学为其副系,又开始了俄语学习,只不过他的俄语口语尚未能达到应付自如的程度(季羡林,2009:469)。

    4.希腊语拉丁语学习

    在清华时季羡林就开始了希腊语的学习,不过因为纯是自学,其学习次序也落后于德法俄三语。在1932年9月26日的日记里,他立志要学希腊语(季羡林,2009:121),在11月15日的日记里他就已经开始阅读希腊文了(同上,149)。到了1933年10月30日,他开始看希腊原文的《伊里亚特》了,半个月之后他就读完了这本希腊史诗,并迅速地进行《奥德赛》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的阅读,稍后甚至抱着傅东华所译《奥德赛》连呼翻译得不好。因此笔者判断,清华时期季羡林的希腊语学习应该是书面上的“精通”了。

    留学德国之后,他“听从了章用的劝说,在第一学期选的课就以希腊文为主”(同上,444)。然而希腊语教师声音太小又不提问,第一印象很差,使其尝试了另一个语种——拉丁语,但仅限于自学。这两种语言的学习都没有持续很久。据其阅读原典的情况而说季羡林“通晓”希腊语应不为过。至于拉丁语,季羡林大约在后来破译吐火罗残卷时重拾这种语言,但也只是用拉丁字母转写,并非翻译为拉丁语,据此笔者以为季羡林的拉丁语水平也仅仅入门。

    5.梵文等学习

    英、德、法、俄、希腊语、拉丁语之后,季羡林接着学习的应该是梵文。从日记上来看,季羡林是1936年4月2日开始了他学习梵文的第一课,时间晚希腊语学习近4年,比拉丁语学习也晚了半年。巴利文和梵文同属印度语族,是佛经文学绕不开的,后来凡有著论,无不显示了他在梵文和巴利文方面的精深造诣,笔者也不再赘述。

    至于吐火罗语和吠陀的学习则是因缘际会。他一开始并没有意愿学习,然后当年逾古稀的西克教授接替瓦尔德施米特之后,季羡林不得不服从了西克教授的传道授业。季羡林对于这几种古印度语言的掌握自不待名。

    6.阿语斯拉夫语学习

    季羡林學习过阿拉伯语,不过水平只算入门。1937年夏季学期,开始初级阿拉伯文学习,读阿文的《古兰经》,不过到了1938年冬季学期他就放弃了,这一年他真的“下工夫学了一年阿拉伯文。后来,又觉得不妥,决定放弃”(蔡德贵,2010:171)。因此,笔者断定他的阿语水平不能用“通晓”等词形容。

    1936年6月30日,季羡林决定副系选择英国语言文学和斯拉夫语言学(蔡德贵,2010:34)。但是斯拉夫语言学不是一门语言,而是三种语言,和俄语同属于斯拉夫语族。其中塞语和克语有90%的相似度,仅部分词法差异,所以从世界语言谱系角度区分,也可以视作南斯拉夫语支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关于季羡林掌握南斯拉夫语水平的记载也比较少,笔者所能发现的就是他在博士论文答辩前的其他各门考试中,斯拉夫语也获得优异成绩(季羡林,2009:469)。

    三、结论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季羡林实际精通(口语书面)的外语只有英语、德语、梵语3种,非口语交流的语言达到精通水平的有俄语、希腊语、巴利语、吠陀语、吐火罗语、南斯拉夫语6种或7种(分南斯拉夫语为二的情况下),其中巴利语、吠陀语和吐火罗语因为是古印度语,已经不作为口语交流使用。所以,说季羡林“通晓”9种或10种外语是可以肯定的。但法语、阿拉伯语、拉丁语3种语言就只能说是“学习过”了。总括起来,季羡林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学大师,他学习了14种语言并通晓11种(含母语),通过他的学习原因、学习背景、学习次序、学习强度的梳理,我们可以对这么一位大师的成长产生最直观的印象,既可以对后人学习语言有一定借鉴意义,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秉钦.季羡林翻译思想“三论”[J].中国外语,2009(5):89-92.

    [2]蔡德贵.季羡林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胡光利,梁志刚.季羡林大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3.

    [4]季羡林.我的求学之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季羡林.学海泛槎[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6]季羡林.季羡林自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7]季羡林.季羡林全集第4卷日记·回忆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季羡林.牛棚杂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蔡德贵.季羡林年谱长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注:本文为山东政法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济南翻译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海峰,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典籍英译和诗歌翻译。

    相关热词搜索: 外语学习 也谈 季羡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