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执政党领导力的建设

    时间:2021-01-28 07:58: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取决于两种力量,一是暴力(权力),一是合法性力量(权威)。暴力(权力)尽管可能是最便捷、省事、有效、彻底的“利器”,但它只具一时之功,难有可持续性。许多研究表明,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还在于精心构建政治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有着多重基础和来源:责任论合法性、绩效论合法性、正义论合法性、意识形态论合法性、文化论合法性、组织论合法性等。

    就中国政治而言,意识形态、政治组织和制度、经济绩效等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政治注入了新的合法性资源。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后,政府的治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和改善,专家、传媒、利益相关群体和人民大众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关门模式”和“动员模式”逐渐式微,“内参模式”成为常态,“上书模式”和“借力模式”时有所闻,“外压模式”频繁出现,这表明中国党政决策方式开始多样化。(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还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在决策结构上已经从个人专断转向多元参与,在决策能力上已经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在决策机制上已经从非制度化决策转向制度化决策,这些变化不仅表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重要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结果。(王磊、胡鞍钢:《结构、能力与机制:中国决策模式变化的实证分析》,《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6期)

    但是,也有许多经验和事实显示,政府治理的现实与民众的期待仍有差距。所谓的“中国模式”的负面效应——发展的代价——正在销蚀合法性资源:(一)经济绩效补充了合法性的来源,但“极化”发展所造成的后果引发了“谁之发展”的质疑,正在冲淡经济绩效的积极效应;(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困境,但在“特色性”与“普适性”的关系上长期纠结不清,甚至存在以“特色性”否定“普适性”的言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民众对它的认同;(三)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政策巩固了政治合法性基础,但因“利益集团”的影响而造成的政策扭曲,又使民众对改革举措的心理预期屡屡受挫;(四)绩优选拔制度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强化了精英主义决策的合理性,但“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的出现和社会结构与身份的固化,又损害了这种制度的认同基础。

    民众对现实政治的认同一旦遭到损害,就可能助长政治不信任感和社会逆反心理。要克服这些危机,有以下可能的路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共同发展;改变治理结构,确立责任政治;扩大公民参与,构建协商政治机制;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制度创新;实现文化和意识形态再造,尊重并弘扬普世价值……显然,要实现这些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顺应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将“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应当承认,这一提法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但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追问:什么是“执政党”?不难想象,“执政党”不是靠暴力来制造服从而掌权,而是靠领导力来赢得服从而掌权。换句话说,领导力或领导权才是一个党堪称“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因此,“执政党”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领导力的“领导党”,这样的党应该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领导人民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追求和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党。

    “执政”与“行政”有所不同,“执政党”不应蜕变为“行政党”。但是,现实的制度安排让执政党既操持政治事务,又深陷行政事务,既要“掌舵”又要“划桨”,既要制定规则又要实施规则。而且,更重要的是,出于稳定的考虑,某些党内干部不同程度地滋生了胆小怕事、求稳怕乱的心理,助长了听不得反对意见,不愿大胆创新,得过且过,只讲利益不讲原则的现象或倾向。这种状况使得党和民众、党内的上层和基层之间出现了偏离,造成党的政治合法性资源流失。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政治合法性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为执政党领导力(领导权)的建设。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相关热词搜索: 执政党 领导力 建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