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

    时间:2021-01-28 08:11: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增强,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现代科学传播理念,探索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势在必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技术、信息组织机制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因此,运用互联网的自组织特征,构建一种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对于激发优质科学传播内容创作、推动现代科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传播模式;自组织;自组织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19-02

    一、互联网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

    科学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正在朝着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发展阶段演化。“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现代观念已经或者正在进入科学传播的事业当中[1],现代科学传播模式向有反馈、有参与的模型转变[2]。

    科学传播作为人类重要的传播活动,其发展与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紧密联系。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和知识的第二来源[3]。尤其对于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受众来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尤其明显。因此,扎根于互联网环境下,以新的科学传播理念为理论根基,探索运用适合当前媒介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模式,推进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网络传播的自组织特征

    新媒体例如微博,能够呈现多元化的意见和信息,通过意见的存在与流通,正确健康的意见能够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因此微博等新媒体具有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4]。网络空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净化机制或者准生命体功能,网络最宝贵的特点是能够发挥其自组织的潜力[5]。“自组织”概念最早由普利高津(Prigogine I)提出,它是指系统不受外界干预、无需外界指令而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6]。

    因而,自组织传播的形成和运转需要相应的前提,动力以及相应的演化途径。

    1.自组织传播首先需要开放的系统,传播系统内部与外部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换。互联网核心理念即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之间的互动,参与网络内容的组织与建设。

    2.一个系统自组织的动力机制是通过制定一定规则,以特定的参数进行调节,放手让子系统自己相互作用,产生序参量运动模式,从而推动整个系统演化[7]。网络传播通过积分和等级制度为自组织传播提供了自组织发展的现实动力。

    3.一个自组织系统形成和演化需要突破非线性传播模式,远离平衡态。互联网传播中通过智能化引擎,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的传播,提供自组织传播非线性的演化途径。因此,互联网提供了自组织传播的基础。当前的科学传播充分运用互联网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社会化的互动模式,能够形成自组织的科学传播模式。

    三、探讨网络中的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

    在科学传播中存在着“圈层结构模型”,即核心层(标准科学)、中间层(主要包括潜科学、应用性科学、软科学等)、边缘层科学(标准科学与中间层科学的通俗普及读物,也可以称为大众科学)。其中边缘层传播核心科学与中间层科学的内容,追求表述的通俗化、生动化与形象化,以及快速、准确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边缘层科学主要寄居在科普教育系统、大众传媒、博物馆和民间等,其传播者是传播工作者,科普教师、科普作家等[8]。传播受众主要是社会公众。在边缘层科学传播这一层面,基于互联网环境衍生出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

    (一)科学传播者自组织

    传统科普自上而下,缺乏主动传播的积极性,同时很难满足日益多样化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网络传播中等级和积分制度,虚拟价值交换体系两者共建科学传播的自组织动力,互联网独特的运营环境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提供前提。

    1.等级和积分制度

    网络中的科学传播平台主要有知识问答分享平台(例如百度知道、搜搜问问等),论坛、维基百科、博客及微博四类。知识问答分享平台中,积分和奖励方式是对用户知识分享最直接的激励。互动评价机制、专家培养机制和知识公开机制等设计是对用户知识分享的间接激励[9]。综合性网站的博客平台作为一种自媒体,设置了一套积分和等级制度作为对用户参与内容建设的认可与奖励。以新浪博客为例,基于博客的访问量、用户的评论、文章被推荐,内容加精,博主获得相应的积分,基于积分换取更多的新服务。访问量大的用户级别就会越高。博客等级是用户在新浪博客中影响力的综合体现,由此产生的虚拟荣誉是网络环境下传播主体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意见领袖的认证。科学家、学者等科学界的权威人士,或者有意愿参与科学知识传播草根用户为获得和保持、提升自身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会积极参与内容建设,同时自我把关,谨慎的发布优质博文内容。这些正是成为科学传播主体的互动及自组织机制的动力来源之一。

    2.虚拟价值交换体系

    随着虚拟货币、微支付等网络财务安全的解决方案的出现,网络虚拟价值的现金兑换成为现实。通过建立一套自主定价的网络资源有偿共享的激励机制,能够对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智力贡献和劳动贡献进行价值均衡分配。以国内的豆丁网(docin.com)模式为例,该平台构建了自有价值兑换机制及文档销售机制。通过兑换机制,用户在豆丁网获得的虚拟豆元兑换为实际现金收益:在文档销售机制下,用户可以对自己上传或者分享的文档设置定价方式和定价标准,文档可以销售或者专卖。在这两项机制中,网友的购买、下载、评论会影响到文档的价格和收益。当然,豆丁网声明保护文档原创者的创造性和正当收益,同时保护原创作者的文档安全,避免恶意盗取。

    (二)科学传播受众自组织

    有学者提出当代青年在网络学习的中呈现自组织特征,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的自动形成与灵活转换,学习动机的内部激发,学习资源的自我搜集与整理等方面[10]。事实上,在网络传播中,公众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在科学传播领域,受众从自身价值取向和实际需要出发,实现自组织学习:

    1.搜索引擎提供自组织学习的入口

    当前我国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获取具有工具性价值取向,即优先注重实用和效用,倾向于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这种工具性价值的目标是以服务于人的生活事务为主,与如何改变生活环境等直接效应密切相关[11]。通过搜索引擎,公众能够随时随搜索、定位需要的科学传播内容,完成自主学习。

    2.多元化的科学传播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

    在网络平台下,以中科院科学传播中心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松鼠会等非科学共同体等多元化的科学传播主体,通过官方网站、微博、豆瓣小组不同类型的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传播。在有线、无线网络不断普及,智能化终端多样化媒介环境下,受众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获取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科学传播内容。

    3.受众定制、构建个性化的科学传播内容知识库

    在网络发展到Web2.0阶段,Tag等技术实现了个人化的创分类方法。转载、转发等功能整合不同平台的信息单元,实现个性化数据管理。从以上三种机制,受众的自组织学习机制得以形成。

    (三)科学传播内容自组织

    1.从维基百科、社区到博客的协同组织编辑,以及社会化书签产生的分众分类等,无不体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内容自组织功能和有序化特征[12]。维基百科作为超大规模的网络百科全书,基于wiki理念和技术,通过聚合、tag自由分类法以及一列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以自组织的方式,管理用户的互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不断向着有序化程度更高的水平和层级演化[13]。通过用户自主运用大众标注、内容聚合、引用通告、内容挖掘等手段,博客也形成了自组织的信息生产模式[14]。因此在简单规则的约束下,受众自组织学习,广泛参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体现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内容的自组织和有序化。

    2.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基于当前互联网开放的理念,以结构化、标准化的格式进行存储科学信息资源,比如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和微格式。不同科学传播平台之间设立标准化应用程序接口。由于信息标准化的实现,不同网络来源的内容能够便捷的进行资源集成和有效整合。在在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去中心化模式下,建立科学传播内容的自组织。

    四、结 语

    基于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积极构建面向公众的自组织传播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科学传播中缺失的动力,以及个性化的受众自组织学习能力。当然,在科学传播自组织传播模式的构建过程,多元科学传播主体之间资源开放共享的协作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传统科学共同体的权威性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J].科学中国人,2004(1).

    [2]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04).

    [3]汤书昆,韦琳.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J].理论月刊,2009(12).

    [4]陈力丹.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J].文汇报,2011(5).

    [5]金兼斌.发挥网络公共空间宝贵的“自组织”潜力[J].华人世界,2011(1) .

    [6]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

    [8]贺志勇.大众媒介作用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9]左美云,姜熙.中文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激励机制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11).

    [10]李勃.当代青年网络学习的自组织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08(4).

    [11]刘宽红.公众科学知识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模式建构[J].当代传播,2011(1).

    [12]刘向红.基于用户自组织的学科网摘门户的设计[J].信息系统,2011(6).

    [13]王丹丹.维基百科自组织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方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

    [14]罗昊.博客信息自组织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5).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探讨 传播 模式 组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