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时间:2021-01-29 07:57: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目前,大量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引起了人们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系的思考。所以,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当继续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问题,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科学衡量高校就业工作。高校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够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低就业状态;就业率;就业质量

    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的持续关注。高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现状,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仍非常艰巨。2012年,全国普通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再创新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我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这意味着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按比例推算,约有70万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

    一般来说,低就业状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收入约为同届大学生收入的25%,这里的收入包括工资、福利等。两个条件都满足的状态就是低就业状态。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低就业状态和各高校所追求的高就业率之间的矛盾渐渐浮出了水面,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众所周知,就业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年国家都要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就业率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出发点是好的,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学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就业率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单纯从数字上难以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在就业率这个重要指标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由于受经济环境和专业特点的影响较大,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1.先就业、再择业,致使就业层次较低或者学非所用

    近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求职门槛的制约,再加上学校日益加强的就业教育,已经使不少大学生放下了身段,降低了期望值,从底层做起,先就业、再择业。大多数毕业生对于这种低就业的情况只能是无奈地接受,因为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在底层工作中锻炼团队精神、工作能力更有利于将来的提升。但是,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层次较低或者专业不对口的现状。《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相比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有企业或者科研单位供职,70%以上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一些规模不大的私企,或者从事保险、销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2.跳槽频繁,致使工作稳定性差

    浮躁的心态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使大学毕业生跳槽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在某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中,约1/3在一年内即更换雇主。除了个别学生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其他人的频繁跳槽更是焦躁不安心态的直接反映。这样的情况也导致毕业生的收入低于他们的期望值或者低于社会平均值。根据《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更换雇主的行为与月收入有关。在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3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273元。更换的雇主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已经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的情况下,找一份心仪的高质量工作便成为新追求。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几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能不能运用到工作中?自己找到的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是不是自己最喜爱的职业?工资与待遇方面,又是否能够达到标准线,能否让学生自己满意……这一系列问题值得社会关注。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对于如何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的思考

    在既要追求就业率,又要保证就业质量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如何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正确处理好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继续加强就业教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求职心态上,毕业生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先就业、再择业”观念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所接受。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如果能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找一份专业对口、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所有毕业生的梦想。不过,现实往往和理想差得很远。当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时候,我们的就业教育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支撑?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子海认为,就业质量涉及就业者与就业岗位的适配性,而是否匹配,在过去往往是高度关注就业率背后的“影子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将就业指导和教育实实在在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就业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指导,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

    再次要发挥好导师的作用,将就业指导和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要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在关注薪资、企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应重视个人的未来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匹配。

    2.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问题,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低造成的。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关部门应指导高校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加快对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科学制订招生计划,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尽可能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只有从根本上合理配置教育结构,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其次,高校只有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才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在注重实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对用人单位层次、招聘岗位职务以及为毕业生提供的薪酬待遇进行认真甄选,为毕业生提供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决定就业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和科技发明竞赛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书本知识和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同样重要,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精神、表达能力、进取心等都是用人单位所关注和重视的。

    3.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科学衡量高校就业工作

    2011年11月,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该报告中所提出的就业质量指数涉及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6个方面的内容。劳动市场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不高,如就业机会不均、就业歧视问题严重、工资增幅较慢、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不全面。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某市团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一方面,大量涌向劳务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使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他们倾向于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短期、灵活的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令大学毕业生焦躁不安,相当多的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往往导致工伤事故频发、劳动纠纷不断、跳槽频繁、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质量低下。目前,一些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使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误配”,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对于“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导向,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会导致他们在首份工作选择上表现出轻率和盲目。如今,单单注重追求就业率的单一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毕业生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宏观就业环境方面有所作为,同时需要考虑由社会中介机构来统计、发布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等数据指标,从而科学衡量高校就业工作。

    三、结语

    众所周知,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之下,大多数毕业生表现出来更现实、更灵活的就业态度,这对于就业率的提高无疑是有帮助的。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就业质量指标关系个人发展,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 就业质量不单单指找到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指毕业生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因此,在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就业质量应当和就业率一起成为衡量大学生个人价值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宗江.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的困难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邱少明.日益凸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透析:现状、原因及对策 [J].黑龙江教育,2002,(6).

    责编:思 源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毕业生 引导 顺利 就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