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汉代碑刻隶书结构的几点探索

    时间:2021-02-08 07:51: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汉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这不仅表现在汉代开启了书体发展的新体例,而且推动书法发展步入“自觉阶段”,使书法艺术真正从实用的层面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

    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定为不变的形态。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我在隶书多年的教学、临习研究中,发现隶书的结体在整体呈现方块状大的概念下,遵循“变化统一”“对比和谐”的美学观点。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隶书的结体。

    一、具有左右均衡美的八分书

    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一方面压缩上下高度,紧收中宫结构;另一方面把长横与撇捺,平向两边分展出去,变修长之体为横长之势。好似大鹏展翅飞翔,又如汉朝舞女舒袖起舞,给人一种飞动感和流畅感。隶书像“八”字的造型那样“分”清笔势向背,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有“向背”、有分势的用笔方法;因其“字方八分”,所以又叫“八分书”。①因为八分的扁方,能发挥它那种新兴创作的“蚕头雁尾”和左右飞舞的波桀。如《史晨碑》写“人”字,左边的一撇,到收尾处,应重笔出锋而撇之,而右边的一捺,也是到收尾处,以重笔出锋而捺之,这种笔势,名曰“波碟法”。按照写“人”字的笔势,对每一个字的左撇右捺,都是要这样使用波碟法的,这就是隶分特有的笔法。②我们除了已经知道左撇右捺而成为八分的波势以外,还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间架,要平均适度,要疏密有致,是一种视觉上的均衡而不是等量的对称。蒋彝在《中国书法》中论述:“中国人喜欢不对称的平衡,因为我们觉得它更有动势……字必须具备运动中的人、自然物体、或其他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平衡。”如《曹全碑》的“武”字左边笔画较多但并没有偏重之感,“全”字左右均衡。

    二、横画多布白均匀且向横向伸展

    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隶书由于把篆书字形的纵长压扁为横长,就有意识地把横画拉长,竖画写短,使整个字成横势。①在横画书写排列时讲究布白均匀,即横画与横画之间的空白大致相同。在书写时讲究“横鳞”的笔法,就是像鱼鳞那样依次排列、相叠平生的样子,隐约呈现起伏状态,避免呆滞死板。孙过庭《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就是指这种平直而又不甚平直的横列状态。如《乙瑛碑》中的“书”字的八个横画;“圣”字的七个横画;“鲁”字的八个横画等。《曹全碑》“讳”字的六个横画,尤其不能忽视“讳”字右半上和右半下的空白基本和横画之间的空白一样。布白均匀并非等量的对称,笪重光《书筏》中“匡廓之白,手布均匀;散乱之白,眼布均匀”是也。②较多的横画在一起时有一主要的横画出现“蚕头燕尾”,即“横波”。在结体中,无论冠部、腰部或底部,横波是隶书中特殊的一笔,是富于变化而有代表性的一笔,最具书法塑造性与艺术装饰性,以三过笔写成波折的姿势,称作“一波三折”,起笔逆入,用力按下,呈蚕头状,是第一个短折;中间一折稍长,为波浪状,行笔较缓慢点;最后一折着力捺笔,挑笔出锋,虚笔回锋,呈燕尾形状,俗称“蚕头燕尾”。如《曹全碑》的“盖、皇”;《乙瑛碑》的“首、雄”;《史晨碑》的“顿、臣”字。③采取避让,避免重复。在结体中,一个字里不能重复使用两个“蚕头”和“燕尾”,这就是规则指出的“蚕无二设,燕不双飞”。如《乙瑛碑》的“徒”字为了突出波尾,就将左边的二撇收敛;《史晨碑》中的“晨”字为了突出竖撇而减弱捺画的燕尾;《曹全碑》中的“君”字亦是如此。④索画成点,变弧为直。隶书是大篆的变革与延续,篆的弧笔环形基本衍化为直线和方折。原来篆书的横、竖、弧三种笔画,又生出撇、捺、折、挑、钩、点等多样点画,丰富了隶书间架形态的体势。至于作为篆体点的横短竖,则缩变为隶的各种点势,就增加了隶书的点缀神采。

    三、方块字的破方与空灵

    秦王朝灭亡后,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最终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准书体,并逐渐成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奠定了汉字成为方块字的基础。隶书的兴盛期在东汉,衰落也在东汉,就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经》,结构也趋于扁方正,变化减少,接近于我们现在的隶书美术字,由于过于讲求装饰性,挑脚都成了方棱形状,波势矫揉造作,结构板滞,往往千篇一律,太嫌平正方广,缺少灵巧姿态,缺乏生气,大大消减了它的艺术魅力。但是在大多精美的汉代隶书碑刻中在保持整体方块字的基础上却有意识地避免这方面的不足,即所谓变化统一、对比而和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规避之:①根据字形的需要因字成形,从认识上理解横势不等于扁方,在结体上根据字笔画的多少要顺其自然,有长短变化,能扁则扁,不能扁则拉长。胡小石《书艺略论》:“纵势上耸,增字之长;横势旁骛,增字之阔,各取一势,以壁雷同。”如:《曹全碑》横向压扁的字:“机、定、同”;纵向拉长的字:“盖、景、胃”。《史晨碑》横向压扁的字:“月、罪、死”;纵向拉长的字:“鲁、晨、宁”。②规避充满四角,即破角或破方。如《乙瑛碑》的“雄”字空其左下角,词空其右下角;《史晨碑》的“顿”空其左下角;《曹全碑》的“武”空其右上角。③不能破角的尽量使之空灵。《曹全碑》“机”的右下部分,“伐、乾、段”中间留的空白;《史晨碑》“长、史”两字尽量舒展。

    四、局部结构独立成形

    隶书的各个偏旁均能独立存在,各自成形。如《曹全碑》“福”字“示”旁,口、田可以分开来看,它们可以独立存在;“景”“胃”“煌”的各个部件也是如此;再如《乙瑛碑》“圣”“铭”“雄”,《史晨碑》“朔”“鲁”“晨”也是如此。各个偏旁能独立平稳,则完成一个整字就更显得稳重了。故隶书有一种端庄、厚重的韵味。

    五、左右结构的字大都上齐下不齐,上下结构出现错落

    为了避免字形呆板,求得变化,常常采取偏旁错落而且左右结构的字在感觉上大都上齐下不齐,如《乙瑛碑》“瑛”“辞”,《曹全碑》“福”“煌”,《史晨碑》“顿”。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它们上方从感觉上是齐的,但是在下方或左或右出现了空白。再如《乙瑛碑》“曹”“鲁”字下面的“曰”部和上面的部分出现错落,正中求偏,富于变化,而整个字又不失重心。

    汉代从西汉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06年)到东汉灭亡(公元220年)前后经历了400多年的时间,但却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尤其是书法发展到东汉,汉代隶书的定型、各种碑刻的出现,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本次的论述主要从最基础的结构说起,至汉代隶书那种气势恢弘的庙堂气息、严谨的法度、方圆兼备的用笔,或端庄典雅或恣肆豪放或质朴雄浑的笔意,尤其是在整个汉代艺术中体现出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雄浑博大之势,而这种艺术精神主导形成了书法艺术的时代风格,无疑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价值体现,这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用心揣摩、潜心研习,才能领悟到汉代隶书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碑刻 隶书 汉代 几点 探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