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以湘西儿童为蓝本的文学创作初探

    时间:2021-02-23 08:02: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湘西地区儿童文学创作作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湘西这片现实与历史的土壤,其生动展现了湘西这片独特区域内秀美的风光、历史或现实的生活情趣,又试图以儿童的视域去认识湘西浓郁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与其特有的孤独感。

    关键词:湘西;儿童文学;创作;初探

    恩格斯说:“思维和意识……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要求较高的艺术,其与本土环境、人文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学必须植根于社会人生的现实土壤,才能根深叶茂,花枝招展。离开社会现实人生,文学必定会根枯叶黄,失去生命活力。”[2]湘西地区儿童文学作品,与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民风民俗、自然风景等密不可分。

    从历史与文学来讲,湘西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环境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是文人文学创作的荒漠之地,也是民间文学的圣土。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开化、外来强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湘西地区诞生了一批文化名人。其中,沈从文以其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学创作,第一次将湘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并影响了现当代湖南文学的创作趋向。在这一文学进程中,湘西儿童文学创作紧随湘西文学创作的大流,出现了以沈从文、杨容方、邓湘子、彭学军、吴旻、钟锐等一批代表性作家,且呈现出文学作品逐年增多,体裁逐步丰富,内容逐渐广泛,形式逐渐多样,创作愈加成熟的发展趋势。由此,对这些作家及作品的考察显得十分必要。

    一、对湘西独特环境的书写

    湘西独特环境由原始气息的自然环境与与众不同的人文环境构成,作家书写其自然环境或文化环境时,对前者表现在自然风景的描写,对后者显现为一种人文相结合的平和质朴的生活方式。

    湘西区域内自然环境的特征在于原始气息、秀美山水与宁静平和质朴的美感。茂密的丛林、环绕的群山和出没的野兽,极具野蛮风味、清澈而不可捉摸的大河小溪,沈从文曾为大湘西地区的沅陵县题字“美得令人心痛”。这一切都在湘西儿童文学的世界里得到呈现。如沈从文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彭学军的长篇小说《腰门》《你是我的妹》等,其中,自然环境的铺垫都是以湘西的自然山水为素材的。杨容方的长篇儿童小说《柳叶刀》,也对湘西自然景观作了大量的精彩描绘,“……茅路上,他们没有碰见任何行人。但是他们常常碰见森林里另一类胆小的游客和勇猛的大力士。有时候三片唇兔子在草间寻食,被吓得倒转身子,短脚前扑,长脚后掀,不要命地跑了。有时候美丽的‘千色鸟’正在唱歌,忽然惊得双脚一跳,展开翅膀,一上一下,不知钻到什么地方去了。有时候出现凶狠的豺狼,呲牙咧嘴,发出低沉的喉音,然后掉头跑了。那些谨慎过微的黑獐黄麂,听见脚步声,就远远地抬起牛崽一般的小头张望,看见比自己聪明能干千万倍的人类,就赶紧弓腰伸腿,一纵几尺高、几丈远地跑了。”沈从文的《往事》中,表现出湘西世界的平和与质朴。“乡里有趣多了!既不什么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我们又到竹园中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的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相掺。”彭学军的《腰门》中介绍了体现湘西独一无二居住习俗的吊脚楼:“支起耳朵一听,听见身子底下有哗哗的流水声。怎么会有流水声?是睡在船上吗?睡意随着流水声渐渐淡去。我想起来了,是睡在卧房里,而卧房是悬在水面上的,靠水的那一边用几根粗粗的木头柱子撑着,让人觉得像是一排巨人背着房子站在水。这就是吊脚楼。”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古城墙、印子屋、爆布潭、跳岩、青竹溪、碾房、腰门、水井、荆棘洞、浅林修竹、奇花异卉等一系列景象,所有这些无不具有独特的湘西色彩,构成了湘西地区文化的独特性。

    二、对湘西地域民风民俗的呈现

    少数民族混杂居住,使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显得多样而丰富,显现出来的往往是活生生的风俗画。在沈从文的笔下,春天采蔗、捡菌子,秋天摘八月瓜,冬日里赶山围猪;大街上男子汉一对一的单刀决斗,临溪而立的巨大水车,因溪流冲激飞快转动时扬起的雪白水花,碾房里终日不停转动的碾石……这些地域色彩得到了作家绘声绘色的描写。彭学军《腰门》对当地苗族草鬼婆、蛊婆的描写是写湘西的风俗,还有桐油粑、糍粑和灯盏窝等一系列本土特有事物。

    相比较而言,民歌民谣的描写更为具体而生动。湘西地域唱民歌传统源远流长,妇孺等都能够唱上几句,《边城》里傩送的走车路便是如此。于是,湘西民族民间童谣也就广为流布,作家对于展现这一传统文化乐此不疲。据初步整理的结果看,民族民间童谣可谓丰富多彩。从题材门类方面看,“游戏歌”“谜语歌”“摇篮曲”“颠倒歌”“绕口令”等,其中很多内容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的特色。

    比如,蕴含生活常识的童谣,像“七九六十三,行人把云搬”“吃了五月粽,才把寒衣送”“九月重阳,一火进房”。但民间童谣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甚至迷信思想,如《烟子烟》:“烟子烟,烟上天,大娘骑马,二娘牵,牵到河边望龙船。龙船破,喔嗬嗬,老鸦挑水桥上过。”其中的大娘(大太太)、二娘(二太太)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的称呼。湘西民间视老鸦(乌鸦)为不祥之物,认为听到老鸦(乌鸦)叫或看到老鸦都是不祥之兆,会有不祥之事发生。[3]

    三、对纯美生活情趣的表现

    故乡是一首悠长的歌,在湘西儿童文学作家的笔下,故乡并非只是忧伤的故园,而是一种纯美生活情趣的活生生的发生地。比如,在都市生活多年的沈从文在《三三》中写道:三三在给鸡喂食时看见“什么鸡逞强欺辱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声音,代为讨情为止”。这表现了作为少女时期的三三对于生活情趣的态度。

    王行水那些书写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的诗作,感情饱满炽烈,具有更加浓厚的抒情色彩[4]。如关于童年,回望时的感情复杂多样,在诗中也就留下了多重情愫:“躺在大山的怀抱/仰望幽幽的蓝天/寄去几朵轻飘飘的白云/盖上太阳的邮戳”(《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想象;“阳光下的诱惑/难以抗拒/带着一份悲壮慷慨/五分钱我买了一块西瓜/就那么小很小的/一小块/炎热的夏/顿时在心头融化”(《五分钱,我买了一块瓜》),是苦涩的甜和哭泣的笑。

    《柳叶刀》对儿童生活情趣的描述异美炫目。小伙伴学鸟叫,在青竹坯战役中有举足轻重的功绩。他们练习鸟叫的原委竟是这样纯正的孩子气:“青竹娅的大人们怕‘落水鬼’拖脚,不许小份儿下潭洗澡,谁家份儿来邀喊,会遭到当面的吼骂,被邀的份儿用鸟儿也免不了要挨一巴掌。但份儿们是不相信有鬼的,只要小心谨慎便不会有什么问题。他们叫编出各种联络暗号,偷偷相约下水。”于是份儿们都会分情况,定鸟声。鸟声动听,是邀人下溪;鸟声悲戚,是大人来了;鸟儿打杂,发生险事;鸟儿讲话,商量秘密。每个人各有一个代号,每个活动地点各有一种暗号。这秘密,“谁泄露用水呛谁”。这是纯净的儿童生活,这是迷人的艺术境界,这独特的、容易为小读者所接受的感知层面,又自然而然地引人思考,通达更悠远的审美指向。

    四、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个大概念,湘西地域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籍籍无名,长期“屏蔽”在主流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史上。从沈从文的创作来看,越是挣扎着赞扬湘西的人与事,越加显示出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感。这种成人的孤独感延伸到儿童的身上,虽然淡化了文化上的意义,但是仍然表现出儿童在缺乏足够亲情下的孤独。

    邓湘子《雾霭里的秋天》写“我”陪爷爷进山守苞谷,通篇是“我”幼小心灵对成人世界的纯真感悟,小说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山村社会生活的灾难与困苦,投射在山里孩子纯洁无瑕的心灵屏幕上,既表现了山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磨砺,也透视出了当时更为深广的社会背景,显得优美而忧郁,严峻而苍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父母从农村走入城市,从小城镇走向大都市,这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保守数量当在6000万左右,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作为环境闭塞、经济落后的湘西地区,脱贫致富的梦想让更多的青年父母加入到打工洪流,也让更多的儿童留守在家。但反映湘西地区留守儿童的文本作品不多,主要体现在近些年出现的留守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中,借助影视作品表达对这一重要社会问题的艺术关照,反映他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最为典型的有:

    湖南卫视重点研发的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这其中的农村孩子很多便是来自湘西的古丈、凤凰等地,通过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的生活互换,生活环境的对比,引发观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思考,让节目影响更多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这其中最能感动人、唤起人的莫过于这群生活在条件艰苦、缺少父母关爱的湘西留守儿童,如14岁的湘西古丈清贫坚强的孔小龙,12岁的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流滚村的吴龙生。

    湖南电视剧频道的资助类节目《心得乐》。虽然该节目主要目的是对如湘西一样的贫困地区进行帮扶,“让良心得到快乐”,但通过摄像机镜头的记录,也把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展示在人们面前,其中较为典型的主人公有湘西凤凰留守孩子龙俣彤,古丈的梁艳姐,凤凰县米良乡田寨小学的吴仙金等。此外,还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推出特别策划——《跟爸妈一起过暑假》,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

    湘西地区儿童文学创作仍然在不断茁壮成长,在已有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根植于本土文化、民俗与环境的儿童文学创作显现了作家的本土化追求,从作品来看,作家是有意识地进行本土化的书写,这既是一种创作态度,也是一种创作追求,意欲挖掘出独特性所在,自然值得关注与肯定。

    参考文献: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凌 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

    孔德权.让童谣之花在儿童心灵开放——论湘西民族童谣及其在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尝试.语文学刊,2012(21).

    杨玉梅.沉思者的生活牧歌——侗族诗人王行水诗歌的审美内涵.民族文学研究,2007(02).

    相关热词搜索: 湘西 蓝本 初探 文学创作 儿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