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小学语文中文学教育的缺失与重塑

    时间:2021-02-24 07:55: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重视文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修订的课标也强调了文学教育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的重要性。基于此,须认真分析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思考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内涵,以便能更好地重塑文学教育的理念,从而理性地完成操作策略的设计。

    【关  键  词】 文学教育;主体理念;模式化教学;操作设计

    【作者简介】 胡志宏,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96-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开篇就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些表达,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对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确立。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我们急需廓清文学教育的目标及内涵,掂量文学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力,从而给予教育策略的形成一种理性的准备和方向的指引。

    一、语文教育视野中文学教育的地位与内涵

    何谓“文学教育”?简言之,就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语言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能力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

    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方面改革着语文教学的方法,一方面也改革着语文课程的结构和语文课程的内容。其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诸多教育专家的关注。著名语文教育家冯钟芸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部分的,二者所担负的任务不同,不能相互代替。“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引起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文学。”“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正确地说,正确地写。通过语言教学,使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为祖国语言的完美而奋斗。”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自强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理念。他认为,从文学教育入手,可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因为文学教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以及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符合小学阅读教学的规律。

    两种观点的呈现,观点鲜明且统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体理念,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育者的集体观念。

    1. 文学教育深切关怀人的生存状态。作家王蒙认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方式。“文学的美是可以使人体验和上苍、宇宙相连通的感觉,因为文学所达到的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是一种极致对于美的追求”。因此,王蒙先生倡导,以一种文学的方式活着。

    高尔基提出“文学即人学”的命题。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是主体性教育,是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精神陶冶和感悟能力、理解力、想象力、写作力磨砺的过程;同时,文学教育还是一种“终身教育”。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优良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说,文学教育深切地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

    2. 文学教育促进着学生语言的生长。朱自强先生认为,文学教育是最能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的语言教育。就像幼儿学唱儿歌比学习日常交际语言更容易一样,教文学的阅读、文学的表达,小学生容易学。因为对他们来说,文学并不是高深的语言,而是他们的身边语言和生活语言。

    如此而言,应该是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出发的。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传达感情、批判且歌颂美的,所以,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文学语言基本特征的认识,提高鉴赏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在品读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时,那一句“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会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太阳有它特有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希望,象征着光明的前程,象征着生命和力量。“香”字是冰心老人对孩子的喜爱,对孩子爱心的投射。当象征着光明的前程、力量、生机、繁盛、温暖、希望的香气息,从孩子身上喷出、迸发出来时,我们明显地可以感受到孩子身上的活力以及旺盛生命力的舒展。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冰心特别的表达,品味之,方能习得之。

    说文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文学语言有其独特的气质。一是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再加工的艺术产品,它富有形象性、具有非“涵泳”不可解读的特点,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二是文学语言的隐含信息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语言中的隐含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人类表意行为的特定方式。它常常使读者在初读似懂文意之后,又生疑问,感到作者“言此”是为“言彼”,于是驱遣了破解“彼意”的兴致。

    二、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当我们的目光投向文学教育的时候,会发现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荒漠”现象。“荒漠”现象的形成,源于对文学教育本身的无解。

    1.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模式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以使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内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析表现出模式化教学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往往逃脱不了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常识性问题的介绍,学生对作品的学习被中心内容(或重点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艺术结构及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元素套牢。而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的指导意见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该带有丰富的个性化色彩,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文学阅读和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开创性的理解和建构性的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多样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富有想象力的个性化反应。故此,我们倡导文学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审美要求,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打开认识自然风物、人生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

    2. 语文教师自身对文学教育的远离。有人做过调查,除在省会级城市学校对儿童进行文学阅读的态度比较积极外,县级市学校对校内课堂文学教育开展的意愿明显不足,教师对文学教育的意义和具体做法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认识不足。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学校的文学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配合。学校的文学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愿不愿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

    从文学教育应然的主体之一——教师看来,很多人离文学教育的距离还是较远的,距离被拉远,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受教育体制限制,不能真正开展文学教育,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羁绊,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小升初考重点校、名校等问题是始终悬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们心头的一把利剑。学校和家长片面地强调分数,有的学校至今仍在进行月考,给学生排名等反教育的行为。师生都忙于单方面提高成绩,无暇关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学教学,不如“满堂灌”来的更直接,也更有效。二是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缺乏。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因为一篇文章就那么长,又很少名家名篇,在手上盘来盘去很多年,像走一条熟悉的路一样,风景还是那道风景。这样,一年一年下去,许多教师不知道纳兰性德,不知道十四行诗,不知道阿赫玛托娃,不知道……对文学的表现手法也一天天地陌生下去,口边只剩下拟人、比喻等简单的修辞手法,不知道生成诗歌的意象,不知道电影的蒙太奇。我们试想,如果王崧舟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他怎么可能带着学生从赵丽宏先生的《望月》中欣赏“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境界呢?

    3. 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阙漏。所谓儿童文学化,就是指儿童文学能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和方法。当然,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并不是主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全部选用儿童文学作品,像古诗词的欣赏也是很有必要的。儿童文学化,是指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珍贵资源,而文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换句话说,教材资源要选用儿童文学,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要选用经典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在的教材体的儿童文学。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充分显示文学的人文性、趣味性。

    我国国内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儿童文学资源的利用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儿童文学的文体种类不全、资源流失的问题。诸如民间童谣、民间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缺失。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二是儿童文学经典、优秀作品缺失的问题。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表面看起来已含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但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教育的阶段性要求,为教材编写的适合儿童语言文字接受能力的体现编委意图的文章,其中也包含删减的儿童文学名著。教材体儿童文学不属于作家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一种伪儿童文学。

    三、语文教育中须重塑文学教育的理念

    语文教学必须重建我们的文学教育理念,著名语文教育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文学教育的重心有三:一是“心灵”,二是“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三是“美感”。

    1. 加强文学教育对象的审美能力培养。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属性,文学教育作用的生成离不开文学教育中的审美和鉴赏活动。文学教育作用的生成离不开对文学的审美阅读,而审美是一种超功利的文学欣赏活动,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利,而是一种精神享受。

    学者陈思和认为,文学教育要以审美精神、艺术感性为核心。对于文学教育来说,提高对象的审美能力总是最重要的目的,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讨论文学教育,首先要弄明白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营造整个民族的审美精神。

    2. 提倡文学教育的诗意启蒙。重建文学教育的理念,显然应该包括启蒙精神的回归。王一川先生提出了文学教育的诗意启蒙的路径。他认为,重新唤回诗意启蒙的幽灵,意味着这样几个东西的复归:一是回到纸媒,即重塑以纸质媒介为核心的汉语媒介的权威。二是细读文本,以严肃的姿态去冷静而细致地阅读汉语小说或汉译小说文本,从语词缝隙里解读其可能的丰富意义。三是激发感兴,即当个体的生存境遇同文本的世界在某个节点上实现视界融合,那么人生的意义就可能在这阅读的瞬间生成。四是品味余兴,即反复地品评和体味文本中蕴藉的余意绵绵的感兴。

    对于文学教育来说,诗意启蒙显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 直面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学始终以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追求人的终极情怀,探求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同时也指引着人生的现实态度,勾画人类生存诗意图景。

    文学教育的真正有效实施,就是要回到文学教育“本身”,回到文学文本的阅读上来,引导人们走进文学的言语世界,以摆脱理性、概念的限制,跨越对世界的一维理解,进入文学的精神空间和意义世界,使文学接受者敞开自身,超越边界,与古人、与他者、与自然、与社会、与作者进行对话,形成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情感的沟通与共鸣,同时在文学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中反观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命运,在精神相遇中发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从而拓展自身的精神空间,丰富内心体验,找到情感家园和精神支撑,以对抗我们时代的平庸和堕落,从而抛却表面的物欲和庸俗的享乐,找到人生的支点。

    四、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对文学教育本体的审读,必然会促进语文教育者对语文教育方向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理念的引导下,摸索出文学教育的操作策略。

    1. 引导学生从一般性阅读向文本细读过渡。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性阅读、细读、批评性阅读。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文学解读的全过程。所谓一般性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这相当于实用阅读层次。批评性阅读则是一个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文学评论。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性阅读向细读文本过渡。

    所谓细读,就是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表达手法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中的关系,重新确定意义的过程。没有细读,就没有文学欣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读鉴赏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精微之处、异常之处,引导学生辨词、会意、识味、涵咏。训练学生从文本的阅读欣赏中把握审美意蕴,以提高解读能力。

    以一例来说明。在《莫高窟》一文的教学中,在“一尊雕塑”中,“尊”作为量词的亮相,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常常不被关注。而一位教师独具慧眼,带着学生将“尊”字品得可谓风生水起。且看本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读“一尊彩塑”。

    比较“一尊彩塑”与“一座彩塑”的不同。

    学生从“尊”与“座”所表现出的大小,所附着的情感以及用词的雅致等方面进行了理解。

    教师小结:“尊”与“座”看似意同,实则不同。可见,量词也可以传情达意的。

    紧接着这位教师出示一组量词,以下可见的量词都是从古诗文从抽取出来的:

    一抹斜阳  一叶兰舟  一杯乡愁

    一犁春雨  一阶青苔  一行白鹭

    一纸水墨  一曲新词  一壶月光

    学生津津有味地读,静静地感受。这样的牵连,由一个字的品味,到一串词的学习,学生将过去对量词的粗浅的认识,形成较为完整的块状知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充分领略到量词所表现的美:或是物之静态的美,或是景之流动美;或是空间的不多不少的美,也或是时间的不疾不徐的美。

    在词语丛林里安坐着的量词,就这样被这位教师邀请到了课堂,成了怡心佳品,诵读之,如饮琼醪,如痴如醉。

    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如此品味,何愁提高不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何愁培育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立足语言,基于文本,通过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精髓,这是文本细读的基本原则。

    2. 引导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种深层阅读能力应具有明显的理性化特征。通观文学类课文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把握明示性信息的基础上,破译隐示性信息;合理运用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体悟作者写作动机;根据不同文体的创作规律,评价作品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等,都需要借助深层阅读能力来完成。反过来说,深层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主要是在上述的阅读活动中体现和完成的。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贯穿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也构成了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体内容。

    例如,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如果不了解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就难以进入文本的内核,难以寻找到解读文本的基本支架。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表达方式只是一些诸如“首尾呼应”、“重点突出”等简单文学知识,而这些文学知识的教学也多半是平面化的重复,没有很有效地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总之,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文学欣赏最需要、最关键的知识与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山奇松》的第3自然段的文字是这样的:“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这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文字凝练优美,读来节奏明朗,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静心品读细读,用心发现其在表达上的“秘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到了语言的“变化之美”:用了“或”“有的”,来概括松树的姿态特点;三个分句,第 1 个是双音节词语;第 2 个是单音节字;第 3 个是四个音节的词语。读起来整齐,有节奏,有韵律。还体会到了语言的”修辞之美”: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松树之多;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松树之神。

    需要明确的是,文学表达方式虽然有助于文本解读,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能一味灌输文学知识,不能满足于给文学作品贴标签,还要注意不能使学生学到了一套套的话语和理论,却丧失掉了感动能力、艺术感受力以及纯正的文学趣味甚至本真的天性。

    3. 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文学创作,也没有文学欣赏。文学鉴赏需要读者生活经验的参与。所以,文学作品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提示学生“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这其实就是一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此外,许多活动式阅读指导如排演课本剧、人物角色转换等,都是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方式;教师利用图片、影像、音乐等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但笔者以为,立足于文本的经验的唤醒依然是文学教育的主要渠道。

    曾经欣赏过澳门的语文教师执教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整个将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对树、鸟、烛火、门等都有了内心的真切体验。孩子们和那只鸟儿一起经历了这个故事,谁的心里不会奏起永恒的、最美的、最撼人心灵的歌呢?

    文学欣赏需要借助读者的人生体验;但是,文学本身也在拓展、丰富着读者的体验,文学以各具形态的生话、以细致入微的感觉、以独特的心灵滋润而使读者的精神体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景。文学就是这样:一方而依赖人生经验,一方而促进人生经验。因此,文学教育既要引发学生的体验以助阅读欣赏,又应借助阅读欣赏增进学生的人生体验。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受众多因素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在学校尚未全面有效的展开。在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今天,需要大力改变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不断增强教师的文学教育的意识及能力,全面实现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可,“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2-11-20.

    [2] 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04-07.

    [3] 凤凰书品.文学还活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 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J].南方周末,2007,(5).

    [5] 陈思和.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J].当代作家评论,2006,(5).

    [6] 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

    [7]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苏州大学,2009,1-153.

    (编辑:郝婵)

    相关热词搜索: 重塑 缺失 小学语文 教育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