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嘉兴的稻作生产与民间文学

    时间:2021-02-24 07:58: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中国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嘉兴地区流传着与稻作生产密切相关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田歌、情歌、谚语、儿歌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这些民间文学反映了嘉兴劳动人民淳朴真挚的情感与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并对其身心健康的塑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嘉兴 稻作生产 民间文学

    嘉兴气候温润、山川秀美、风物宜人,先民们形成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与温婉敦厚的性格。“劳者歌其事,讥者歌其食”,特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往往会引起人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的冲动。千百年来,嘉兴的先辈们在稻作生产的实践中融入了他们细腻温婉的情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更具有生动的形式。它们有的反映了与农业相关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乡间农民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有的则诉说了劳动人民的爱情故事与生活观念。在形式上,这些民间文学不仅有三五句的谚语、民谣,还有曲折委婉的长篇故事。有的用于歌唱,有的用于吟咏,有的则需要娓娓道来。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嘉兴地区稻作文化的一面鲜活的镜子,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真挚的情感与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对人类自身与自然所做出的最为初始的文化思考。作为中国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嘉兴地区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关于稻作生产的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故事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嘉兴先民们对自然物象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生存境遇的思考。嘉兴流传的关于稻谷起源的神话,可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生成型的稻谷起源神话。嘉兴有些地方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地上到处都长满了各种水稻、谷物、豆类等,人们丰衣足食。但贪心不足的人类,非但不感谢上天的赐予,反而大肆挥霍浪费,终于引起了天神愤怒,天神用口袋将天下的谷物全部带走,于是人们就陷入了饥饿之中。第二种是圣人驯育稻谷的传说。嘉兴一带流传着大禹驯育稻谷的故事。大禹治水以后,人们的家园被洪水冲毁,粮食作物也全被水淹死,人们生活于饥寒交迫之中,大禹到首阳山采得五种草,教人们种植,人们称之为五谷。大禹将管理五谷的任务交给手下12名将领中最无用的田公、田婆,于是这二人就到处撒种,撒到水洼地里的粮食生长出来就成了水稻,而撒到高处的就成了高粱。人们在田公田婆的带领下辛勤耕作,以后就衣食充足了。第三种是动物偷盗稻谷的传说。这类故事版本较多,大体情节都是由于某种原因(如天神惩戒人类的贪婪而没收了稻谷或是天神听信谣言而没收稻谷等等),于是人间的各种粮食便消失了,只有天宫里或者天神的口袋有粮食的种子,人是没有能力来获取的。这种可怜的境遇得到了某些动物的同情,它们帮助人们从天上偷得粮食种子(如老鼠上天咬破口袋取来稻谷种子,或是天狗、牛等从天宫里盗得粮食等)供给百姓播种,于是人间就有了粮食。这些短小生动的神话故事大多含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圣人驯化稻谷的传说则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在新石器时代驯化野生谷物,逐步走向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情形。这些神话传说都以生动曲折的形式反映了嘉兴先民们的认知方式与精神追求,对后世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今,嘉兴有些地方还流行将四月四日奉为“牛王节”,稻谷成熟时要让狗、麻雀等尝新,除夕要给鼠供粮,让其成亲等习俗。

    嘉兴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稻作生产过程创作了丰富的民间稻作歌谣,这些歌谣大多对他们的稻作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乡间爱情等内容的生动描写,其形式有田歌、农谚、情歌、童谣、儿歌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多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在表现手法上多以抒情为主,整体篇幅大多短小精悍;在吟唱之时,许多歌谣音韵和谐、婉约恬美、节奏明快,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田歌是嘉兴民间歌谣的一大特色。它是嘉兴稻作生产区的劳动人民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所创作的歌谣。田歌对稻作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有生动的描述,如插秧歌、耘田歌、积肥歌、车水歌、割稻歌、砻谷歌等等。这些田歌形式活泼、音韵齐整、琅琅上口,如有水车歌唱到:“叽哩咕噜踏水车,水车里头有条蛇;水蛇盘上又盘落,口吐青水养谷谷”,整首歌词共有四句,每句七字,韵脚相近,既便于记忆,又便于吟唱。

    温婉细腻的情歌也是嘉兴农村极富特色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嘉兴稻作生产区的情歌广泛地涉及到婚姻爱情的各个方面,生动表达了嘉区农民的细腻温婉情感与婚姻爱情观念。这些作品有的诉说了痴心男子或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如“四月冬青开白花,小妹姑娘思思量量想情郎”、“东南风吹来懒洋洋,黄泽鱼下子咬蒿秧,乌背鲫鱼草里钻,毛头姑娘又拉想后生”;有的则表达了男女不为金钱所动的爱情观;也有的则抒发了主人公对世俗婚姻观的反抗以及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如长诗《说媒人》:“……你去告诉我张家哥哥。一则来勿要伊拉彩礼银两;二则来勿要伊拉大办酒水杀猪宰羊;三则来勿要大红花轿吹吹打打。只要我张家哥哥摇只船来载我去,夫妻俩恩恩爱爱结成鸳鸯。”诗歌表达了农村妇女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与对世俗婚姻观的反抗。

    民间口头文学是传授稻作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插秧歌、耘田歌、砻谷歌、谚语等在诉说劳动艰辛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生产经验。千百年来,嘉兴地区的稻农们正是用简洁生动的民歌形式传播着宝贵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如广泛流传于乡间的气候农谚,其形式虽然短小精炼,但却能将深奥抽象的农事知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来,对农事知识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是一首流传于七星镇的气候农谚:“日出胭脂红,没雨便是风。日落雨不刹,明天还得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落乌云涨,半夜雨声响。天上钩子云,不久雨淋淋。早看头顶星,晚看四角云。云往东,晒死白头翁;运往西,连忙带蓑衣。白云黑云对着跑,雷雨雹冰就要到。东闪日头,西闪雨;男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东南阵……岁朝乌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这首农谚说到了风、云、日、月、雨、云、雷、雹、雪等变化多端的气候现象,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总结出了这些气候现象的某些规律,为农民的农事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在嘉兴地区有关稻作生产的民间口头文学中,除了神话传说、田歌、情歌、农谚之外,儿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稻作生产区的儿歌往往是一些内容生动活泼、篇幅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简洁的短歌,它通常是由田间地头的稻作劳动人民在遵从儿童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基本特点的前提下,为了教育子女而创作的。儿歌也被称为童谣。嘉区的儿歌作品数量很大,就内容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知识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生活性儿歌、趣味性儿歌、娱乐性儿歌等。知识性儿歌大多是以琅琅上口的韵文形式表明某些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常接触的事物和一些基础性的生活常识等,甚至还有一些以教授儿童基本数学知识的儿歌。这类儿歌以活泼的形式传输了知识,增长了儿童的智慧。思想性儿歌多以教育儿童应该注意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勤劳简朴等为主要内容,这类儿歌同样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性儿歌多围绕儿童的嬉戏、打闹、捉鱼、摸鸟、采野果等活动场景展开,如《放鹞歌》唱到:“鹞儿放得高,回家吃年糕;鹞儿放得低,回家抱弟弟”,在愉快的儿歌旋律中,嘉兴农村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已得到了生动地展现。

    民间口头文学不仅能传播农事知识,也是劳动人们进行言传身教的好材料。它们有的讴歌了勤劳节俭、心地善良的好后生,有的则讽刺嘲笑了骄惰懒散、贪婪吝啬的无耻之徒,褒贬爱憎十分鲜明。如下面是一首流传在凤桥一带的田歌,《说贪》:“观音菩萨勿贪财,香勒蜡烛哪里来?做官老爷勿贪财,铜钿银子哪里来?鬼话媒婆勿贪财,大红纸包哪里来?地主人家勿贪财,良田百亩哪里来?”[1]田歌劝诫了人们不要贪恋他人的财物。四个排比问句发人深思:我们为什么要想不劳而获呢?其实别人的任何财富都是经过辛勤的劳动获得的,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相应回报。再如《说懒》:“春二三月坐茶馆,临时种田做堤岸。朝怕露水昼怕热,夜怕蚊虫早点歇。一日三餐象射箭,做起生活如背纤。一把锄头两斤铁,拿到手里就想歌。”田歌以生动的语句描绘了那些贪图享乐、好吃懒做的农民形象,劝勉人们要热爱劳动、勤恳踏实。又如《说粗鲁》:“割稻割了脊梁心,犁田犁了脚后跟。拾在篮里就是菜,拎错秤纽走错门。”田歌对一个粗心大意、毛手马脚的农民的日常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语句间不乏诙谐幽默。这些田歌将道德教化寓于生动的文学形式,在乡间广泛流传,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

    可以看到,在文化极度贫乏的农村,稻作生产区的民间文学不仅可以帮助农民缓解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陆殿奎.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嘉兴市歌谣谚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P165。

    作者简介:朴基成(196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文化管理。

    刘 茜(1975—),女,博士,嘉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民间文学 嘉兴 生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