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从改写理论重看《域外小说集》

    时间:2021-02-25 07:59: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目前,文本对应的翻译研究方法已经不再占主流地位。把社会文化等原因加入对翻译文本的研究,已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翻译文化转向的标志性翻译理论,改写理论清楚地阐释了翻译如何被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 鲁迅的译作《域外小说集》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滞销与今日各大学者对其争相研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改写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现象。

    关键词: 翻译,鲁迅,改写理论

    作者介简介:曹科,女。河南省新乡市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07级研究生

    赵九阳,男。河南省新乡市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07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2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无数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他的这些作品中,除了自创的还有许多属于翻译作品。据笔者了解,当今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域外小说集》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作了,但是这本“代表作”在当时社会却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销量小的可怜;反倒是今人却对这本在当时无人问津的翻译作品集有了极大的兴趣与追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Lefevere的改写理论角度下来分析这一问题。

    1.1 域外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胞弟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共两册,早年留日期间在东京出版,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由周树人发行,上海广昌隆绸庄寄售。第一册原收小说七篇,署“树人”译者二篇(安德烈夫的《谩》和《默》);第二册原收小说九篇,署“树人”译者一篇(迦尔洵的《四日》)。一九二一年增订改版合为一册,上海群益书社出版(绍兴县报)。

    《域外小说集》整个译本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鲁迅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六日致增田涉的信中说:“《域外小说集》发行于1907年或1908年,我与周作人还在日本东京。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鲁迅所采取的直译手法,在“意译”“译述”之风盛行的清末民初,可以说是一种创举。“在该书的《略例》中,他更强调:‘任情删易,即为不诚。故宁拂决时人,迷徙具足矣’,因此,即使人名和地名,也是直接的音译,而不是改用中国人名地名,此外,他又加入著者小传,并把小说中的一些典故,加以括弧注解,一些不太重要的资料,以及“未译原文”,都录在书末的“杂识”中,这种种做法与较早时候的风尚很不相同,难怪有论者认为《域外小说集》的《序言》和《凡例》,‘可看作新一代翻译家的艺术宣言’”(王宏志,1995)。

    1.2 《域外小说集》在当时社会的真实位置

    初版《域外小说集》存世的数量,鲁迅早年回忆:“半年过去了,先在就近的东京寄售处结了账。计第一册卖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没有人买了……至于上海,是至今还没有详细知道。听说也不过卖出了二十册上下,以后再没有人买了”(《域外小说集》合订版《序》)。由于初版《域外小说集》分第一册和第二册,所以鲁迅说的在东京卖出的四十一本,折算应为卖出二十部另一本。其余的书,便都堆在上海寄售处堆货的屋子里。过了四五年,这寄售处不幸着了火,书和纸版,都连同化为灰烬。从这个统计看来,东京版《域外小说集》流行于世间的,似乎只有四十册左右(绍兴县报)。

    从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域外小说集》在当时的发行量是非常少的。仅仅卖出了二十多本。仅凭这二十多本的发行量,根本谈不上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甚至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从可以见到的材料中,并未见到当时的文献里有人提及《域外小说集》,即使是人们的回忆录里,也没有什么人说过曾经怎样地受到《域外小说集》的感动或影响(王宏志,1995)”。这样看来,《域》没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今人十分看重这本书。郭延礼在他的书中提到:鲁迅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域外小说集》,这是为了介绍外国文学而做的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王锦厚也提到:《域外小说集》……出版。…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某种程度上看,基本每个文学大家都对《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有人说“它为我国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翻译运动指明了方向,并给与当时和继起的文学翻译家以重大影响”(参舒燕,1993)。

    除此,大部分文学评论家都把研究《域》的重心放在了鲁迅身上,忽视了周作人的作用。事实上,《域》之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由周作人翻译的,《域》的功绩也应该归于周氏兄弟两人,而非鲁迅一个。

    1.3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域外小说集》的“不同待遇”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域外小说集》在清末明初时的地位与社会影响甚微,这与现今人们对《域》的追捧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翻译学家André Lefevere 提出的改写理论可以很好地对其进行解释。

    Lefevere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李文革,2004)。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因为它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观(poetics)、译者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翻译文学作品要树立何种形象,译者的观点取向和翻译策略都与意识形态和当时的译语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紧密相关。而赞助人,包括政党、阶级、宫廷、宗教组织、出版社和大众传播机构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Lefevere, 1992a)

    在清末民初时期,鲁迅在日本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域外小说集》也是他与胞弟周作人一起在日本翻译并发行的。《域外小说集》在市场上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鲁迅个人认为是由于“《域外小说集》初出的时候,见过的人,往往摇头说,‘以为它才开头,却已完了!’那时短篇小说还很少,读书人看惯了一二百回的章回体,所以短篇便等于无物”(《域外》序)。从这个角度分析,是由于《域》中小说的形式不符合当时中国的主流诗学,不能被大众接受,导致了其发行量甚微。但学者王宏志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域外小说集》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周氏兄弟还没有什么名气,他们所翻译作品的原作者也籍籍无名;第二,周氏兄弟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所运用的译笔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域》一书在今天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对待。如上文提到过的,各个文学大家都把它提到了一个不凡的高度,给予赞誉。同时2007年11月4日,北京海王村07秋季拍卖会上,有关新文学运动书刊中早期版本译作《域外小说集》以29.7万元拍卖成交(绍兴县报)。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赞助人以及意识形态,诗学几个方面来看。当周氏兄弟推出《域外小说集》时,他们可算得是籍籍无名;那时候,鲁迅只有29岁,而周作人只有24岁,特别是他们还身在日本,认识他们的人根本不会很多。两个不知名的人,翻译了一本小说集,再加上这本小说集翻译得又十分难懂,销路自然不好。但在如今,鲁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毛泽东主席称颂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人拿来研究,包括《域外小说集》。这显而易见是赞助人以及意识形态起到的作用。鲁迅后来结识了胡适等许多中国文学的先驱,在他们的支持下,同时也由于他作品的优秀,他的文章频频在《新青年》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这直接提高了鲁迅的知名度,同时也由于他作品的革命性,鲁迅的文学地位在中国越来越高。作为“名人”他的作品又益发受到各大传播机构以及革命政党的重视,甚至后来毛主席也对他赞赏有加,这就更使得全国掀起了“鲁迅”热。追根究底,这是因为鲁迅作品的革命性正好符合了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需求,揭露中国人的弊病,提倡革命,教育人们推翻旧社会的统治,建立新社会。这些都受到了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顺应了那个时代的要求,于是凭借其自身作品的优秀,鲁迅站在了中国文坛的顶端。可见鲁迅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是直接和赞助人挂钩的。也正是由于他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导致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包括曾经被迫不再发行的《域外小说集》。这也就是《域》被今人赞誉有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诗学角度来看,鲁迅的《域外小说集》在市场上失败是由于文集中选择的小说的文体以及翻译方法无法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诗学,不能被大众接受。清末民初时期,意译之风盛行,经过梁启超等大力提倡后,人们把翻译外国作品视为维新救国的出路,为了配合政治目的上的需求,译者经常对原作大肆改动,这点也是被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影响。而当时的读者,经过长期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对于外国文学形式和思想都有一些抵触心理,甚至对于有些内容不可理解和接受。所以《域》在那时的失败也不难理解。而如今,人们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了,世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融合。《域》中采取的直译法和主流诗学没有冲突,也可以被读者接受,同时也成为促进翻译学研究以及鲁迅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

    1.4 小结

    综上所述,鲁迅兄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在明末清初和当下所遭遇的两种不同待遇,不是偶然,而是受到了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影响。这也更进一步证明了翻译的过程始终都受到诗学观(poetics)、译者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三种因素的操控。这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研究翻译时,要超越文本对应的范畴,透过文字分析现象,这样才会对翻译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é and Bassnett Susan.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 Routledge, 1992a.

    [2].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M]汉口: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鲁迅. 鲁迅全集. Vol. 14: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鲁迅,周作人. 域外小说集. [M]新星出版社, 2006.

    [6].王宏志. "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论晚清的意译风尚." [J]鲁迅研究月刊 3 (1995).

    [7].王锦厚. 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8].参舒燕.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相关热词搜索: 域外 改写 小说集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