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澳门小说中的流浪与归属情结

    时间:2021-02-27 07:59: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澳门文学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有的文学生态意义。文章从澳门前期“过客文学”的流浪叙述、澳门过渡期小说的流浪书写、身份的认同和情感的归属等方面入手,以上世纪80、90年代的澳门小说文本为例,旨在探究澳门小说中的流浪与归属情结。有移民就有流浪,不同的移民作家在其文本中阐释了内心的流浪意识,依托原乡文化找到精神归属。移民文学在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澳门文学中找到了原乡。

    关键词:移民;过客;流浪;身份认同;情感归属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2-0120-07

    米兰·昆德拉曾经这样说过:“对小说家来说,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室。”①偏于中国南海一隅的澳门的小说似乎正是这样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实验室”。澳门的小说传承于中国传统小说,林中英说过:“写实,是澳门小说的主流。”②其根在中国,是中国小说的一部分。同时,澳门有着400多年的葡殖历史,因而又混杂了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学特点。因此,澳门小说在多元混杂的历史状况下艰难发展。

    从《大众报》副刊一直到《镜海》面世之前,澳门的小说都在缓慢发展,主要以长篇连载和短篇的形式发表。澳门小说真正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相继有了刊载短篇的《镜海》和连载长篇的《小说》。在有悠久诗词书写传统的澳门,坚持写小说的人不多,坚持连载小说者只有鲁茂和周桐,其他作家多主诗歌、散文,兼写小说,如林中英、陶里、淘空了等。在土生葡人中,江莲达和飞历奇也是写小说的好手。尽管如此,这时期真正结集出版的小说很少,80代出版了《心雾》、《爱心树》、《云和月》、《春风误》、《错爱》、《澳门小说选》等十几本小说(集),90年代相继有《白狼》、《晚情》、《香农星传奇》、《大辫子的诱惑》、《爱情与小脚趾》等小说,但总体数量仍不多。因此,对澳门小说的研究成果是可观的,各抒己见:有论者对澳门小说史进行研究,从纵向窥探澳门小说的全貌;有论者提出澳门小说的创作具有写实性和寓意性;有论者直接探究新一代小说家的现代意识的小说创作等等,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廖子馨的文章《澳门长篇小说创作的困境——评柳惠的〈白狼〉与周桐的〈错爱〉》,选取了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鲁茂和周桐,对其代表作《白狼》和《错爱》进行文本细读,多面分析,从而指出澳门小说创作的困境是处于不够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这无疑是80、90年代澳门小说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然而,对澳门小说研究虽多方面,却无一个系统的把握,对澳门小说作者的移民背景下的流浪意识在作品中的呈现几乎无所关注。

    郑炜明评价飞历奇时说过:“在他笔下的怀旧气氛,其实就象征了他个人以至他的族人对澳门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③澳门小说史中创作移民文学的小说家们都企图摆脱移民身份,融入澳门社会中去。然而,新时期移民文学正是承接于历史悠久的“过客文学”。笔者从澳门小说的书写者的“流浪”身份入手,将其作如下划分:本土华人作家的主流书写;内地南下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南洋归侨的文学理想;土生葡人的双重流浪。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澳门前期“过客文学”的流浪叙述、澳门过渡期小说的流浪书写、身份的认同和情感的归属等方面入手,旨在探究澳门小说中的流浪与归属情结。

    一、澳门前期“过客文学”的流浪叙述

    “过客”是澳门前期文学的关键词,作为一个移民地区,早期的澳门文学是一些内地和海外的过客们所留下的手记,所形成的“过客文学”就与之后的移民文学有较大区别。过客,即过路的客人;旅客,最早在《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过客最早是指疏远的过路人,澳门文学正是发端于这些过路人的随笔。流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早期的政治难民和战争难民既是澳门的过客又是流浪者,他们暂安于澳门,写下了一些作品,即为“过客文学”;他们转移到澳门,在澳门暂谋生路,是作为流浪者流浪到澳门的。他们短暂停留于此,其作品透露出作为过客的漂泊的流浪意识,最终他们还会回归原籍,因而用“过客文学”而非流浪者文学命名他们的作品似乎更加贴切。

    与香港一样,由小渔村发展而来的澳门是一个移民地区。据统计,“本土人”只占总人数的40.2%,大陆移民占50.4%,其他国家或地区常住人口为9.4%。④可以说,移民是澳门的一群“生活在别处”的有深刻体验的人,但他们一直处在一种地理上的、生理上的“边缘”状态。这是一个易产生文化现实冲突的与“原乡”完全不同的异域空间,充满流浪、漂泊之感,这些移民文学家的“边缘书写”就是流浪心境的展现。

    凡有井水的地方是皆有文学的,澳门这个小渔村也不例外。自16世纪中叶开埠起,澳门的文学便发展起来了,以“过客文学”为发端的澳门文学从此之后未间断过。正如澳门学者郑炜明所说:“中国文学在澳门这块土地上,是从来没有间断过的,其间虽有盛衰起落,中国文化强而有力的生命感,则早已在历代作家努力下表现无遗。”⑤澳门坚固的文学传统并非源生于本土的“根生文学”,而是植入的“过客文学”,在葡殖时期始终未形成本土文学特色。这些过客留澳期间多为避难或旅居,处于一种流浪状态,因此,澳门诗人懿灵将澳门称为“流动岛”,“澳门从不留人,也留不住人……澳门人是流离的,这里多的是过客;澳门政治是流离的,一时偏右一时又偏左;而整个岛是流动的……”⑥澳门并不是不想留人,只是无法留人罢了。

    澳门虽然处于葡萄牙人400多年的统治下,却始终没有被葡化。葡萄牙在澳门实行军事、政治、经济的严格管制,却并未采取强制性的文化政策,因此今天在澳门留下来的多是像大三巴牌坊、圣保禄炮台等西式建筑,至于语言、风俗等方面则仍保留着中国传统。从一开始,葡萄牙人对古老的中国风格和习惯就采用了一种完全放任的态度。

    葡萄牙本土狭小,因此很早就进行殖民掠夺,殖民地众多,只把澳门当做补给站,对澳门的事务并无过多限制和干预。在澳门过去的400多年的葡殖历史中,葡萄牙政府一直采取“中立”态度,这就使得澳门在不同时期成为了难民短居避难的地方。“复以澳门孤悬海外。尤其自葡人据住以后即不受中国政治变革之影响,故每遇丧乱,则俨然是世外桃源。”⑦葡殖时期澳门的过客文化包括了一部分“难民”文化。最早落难到澳门的是葡萄牙著名诗人贾梅士,出生于1524年里斯本的名门望族,后因写诗得罪了果阿的总督,被逐到了澳门,并在澳门居住了两年。当贾梅士1556年登上澳门这块土地时,在白鸽巢山上的石洞里完成了葡萄牙史学上的史诗巨著《葡国魂》后,仍未有一个澳门人识得这位落难于此的大文豪。此后,还有几个较为知名的外国学者到过澳门并留下了著作,如1825年流亡澳门的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在澳门住了20多年。在他长期游览这个沐浴着异国特殊情调的城市后,创作了一系列的水彩、水粉、油画以及素描,《风景》、《街头小贩及过往行人》是其中的著名画作。澳门甚至还接待过不期而至的艺术家。俄罗斯流亡艺术家乔治·史密罗夫的命运就是这样,他在1944年初从香港逃到澳门。史密罗夫的表现澳门宁静街景的素描和水彩画,与他所逃离的战争的野蛮残暴形成鲜明对照。⑧日本汉诗诗人永井一郎在清末也曾游览过澳门,在《来青阁集》记录了他的3首诗《澳门寻钱屋五兵卫宅址》、《三巴寺》和《澳门过葡国诗人嘉莫意旧居》,前两篇可视作澳门与日本人民在文化和经济领域里交流的史料。⑨季羡林先生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的起点,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⑩澳门在葡殖的近5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中西交汇、华洋杂处的形态中,形成了跨文化、边缘性与多元共生的澳门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澳门 情结 归属 流浪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