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罗辛顿·米斯垂:流散的印度帕西人

    时间:2021-03-02 07:55: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罗辛顿·米斯垂

    一位有着褐色皮肤、留着大胡子的帕西人常穿梭于东西方不同的国度,在行程中,他曾被要求刮掉象征着自己身份的大胡子,他曾在美国机场遇到不公正的安检……对他来说,用自己的笔为帕西人书写、为印度书写、为第三世界书写虽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印度裔加拿大籍作家罗辛顿·米斯垂1952年出生在印度孟买,大学就读于孟买大学,学习数学专业。1975年,像大多数印度青年怀揣美好的追求一样,他毅然选择去海外生活,和妻子艾莱维亚一起移民加拿大。刚到加拿大时,他只是多伦多银行的一名小职员,拿着微薄的薪水,但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常常在工作之余从事写作。他还去多伦多大学兼修了文学和哲学,并在1982年拿到学士学位。作为一名被时代所遗忘的少数族裔群体——帕西人(帕西人是为了逃避迫害,坚守自己的文化与信仰,而从波斯移居到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后裔)中的一员,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在他的第一部作品——短篇小说集《费洛查拜格的故事》中,他就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少数族裔群体,在当代的印度英语作家中,罗辛顿·米斯垂是第一个对印度波斯人进行书写的作家,正如他所说:“我生长在孟买……我是一个作家,我必须创作优秀的文学,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为了写出好作品,我就必须写我所熟悉的,于是,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我的部落。”该作品由一系列互相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11篇短篇小说组成,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而这些人物又会在其他的篇目里出现。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海外印度波斯人的生活,展现移民海外的印度波斯人的独特习俗及艰辛的经历和感受。故事在主人公柯尔西对童年的追忆与对移民生活的感慨中娓娓道来,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柯尔西同罗辛顿·米斯垂一样,也是一个移民作家,对西方文化与族裔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着独特的经验与体会。

    《费洛查拜格的故事》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得到了读者认可,并获得众多奖项。由于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突出成绩,罗辛顿·米斯垂获得了多伦多艺术委员会的资助,他因此放弃了银行工作,开始专心致志地写作,走上了职业作家的写作道路。这部短篇小说集是米斯垂的处女作,也是他创作开始的平台。经过四年的积累沉淀之后,罗辛顿·米斯垂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长路漫漫》,这部作品以1971年的印度孟买为叙述空间,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古斯塔德被卷入政治大阴谋的故事,作品构思巧妙,情节跌宕,充满侦探小说的紧张气氛与重重迷雾。小人物的无奈与国家机器的残酷形成对比,让人唏嘘不已。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古斯塔德同罗辛顿·米斯垂一样,也是个帕西人。这部作品在1998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影片推出后,受到热捧。2002年,罗辛顿·米斯垂又发表了长篇小说《家事》,故事仍发生在印度孟买,但时间已经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这部作品仍聚焦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描绘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各家庭成员之间早已分崩离析的传统印度家庭。作品具有上一部小说的侦探色彩,但更为关注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米斯垂”风格。

    《微妙的平衡》(A Fine Balance)是罗辛顿·米斯垂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荣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最佳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等诸多奖项的作品,较之他之前的作品更为宏大厚重。不能割舍的故国情结,与智慧相伴的热情与责任感,在作品中被具象化,催生了新的文字力量。这本书有四个主人公:伯侄关系的伊什瓦和阿姆普拉卡什、大学生马奈克、寡妇蒂娜,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的故事。该书以四个主人公的独特经历巧妙地串联起了印度社会几十年的风云巨变。每个人物背后都蕴藏着说不尽的苦难与无奈,每个人物经历的起伏都与印度社会的时局、文化、宗教等密不可分。

    大伯伊什瓦沉稳却懦弱,侄儿阿姆普拉卡什活泼却任性,伯侄俩属于以鞣制皮革为生的恰马尔种姓。因为闭塞乡村对低种姓的歧视,他们的家人被地主放火烧死。伯侄俩被迫到城里谋生却不幸撞上一系列的祸事,最终两人沦为乞丐。寡妇蒂娜是帕西人,她独立、坚强,从小就渴望自力更生。丈夫死后,她自谋生路,靠雇佣伯侄俩做裁缝工作养活自己。但随着局势的动荡,雇工伯侄俩成了乞丐,房客大学生去了迪拜,她的住房也被没收,她无路可走,只得回到哥哥家中,依附哥哥生活。大学生马奈克温厚、善良,但他一直在父母的规划下生活,直到家里店铺生意遭到外来经济的入侵,他才被迫到城里读大学学空调制冷专业,毕业后又被安排到迪拜工作。等他从迪拜回来时,已经物是人非,父亲早已去世,只剩下悲伤欲绝的母亲与摇摇欲坠的店铺,而他的大学舍友因参加学生运动被虐待至死。他抱有的美好记忆是与伯侄两人、蒂娜阿姨在裁缝店一起生活的快乐日子,但最后却发现:蒂娜阿姨回到哥哥家中,眼睛将近失明,伯侄两人沦为乞丐。美好的记忆如雪崩般坍塌,黑暗、混乱的印度现实令他绝望,最终他选择纵身跃向铁轨,奔赴死亡。

    小说中还穿插着与四位主人公有交集的其他人物,圆滑世故的“收头发人”拉贾拉姆、狡诈凶恶的乞丐头儿、洞察社会真相的“清醒者”——校对员瓦尔米克、可悲可叹的收账员、杀人的彪形大汉……这些次要人物的背后也隐藏着坎坷与不幸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同主人公一样充满着血和泪。此外,小说伏笔千里的线索铺垫引人入胜,让人惊喜不已,每读作品一遍,总能发现如交响乐般相互呼应的地方,让人不禁感慨:命运之轮是如此残酷,它戏谑地碾过每一个人的生命。

    罗辛顿·米斯垂称,“我在这本书中有意识地包含了更多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在印度,75%的人居住在乡镇,我想要拥抱更多的印度社会现实。”这部皇皇巨作直斥印度社会的痼疾:种姓歧视、宗教冲突、紧急状态、总理虚假演讲、强制计划生育、强拆贫民窟、政府机构的腐败……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每一个人都遭遇到暴力与苦难,但他们也能从点滴处收获到温情与善意,他们也怀着最基本的追求与希望:好好活下去,爱别人,被别人爱,有尊严,被别人尊重。在朝不保夕的乱世,有时候,一个人能活下来,本身就让人钦佩!或许作者想强调的是,这并不是一部供以消遣的小说,这是一部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深刻揭示的真实画卷。正如作者在开篇所引用的话语:“把这本书捧在手上,陷在软绵绵的安乐椅里,你对自己说:也许这部小说能够让我消遣一下。在读过这个充满了种种不幸的故事后,你依旧胃口很好。你把你的无动于衷推给作者,批评他太过夸张,天马行空,胡编乱造。殊不知这个悲剧并非虚构,一切都是真情实事。——巴尔扎克《高老头》”

    《微妙的平衡》

    罗辛顿·米斯垂发表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仅四部,但部部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在当代印度英语文学的版图上,他的名字早已引起评论家的注意。罗辛顿·米斯垂的文学生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一时期多种文化碰撞、文学理论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理论大潮冲击着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但他好像并不在意作品的先锋性,而是继承现实主义传统,选择了非常“老实”的写法。他的作品不像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那样碎片化、零散化、含糊化,也不刻意呈现极端情景,不随意堆砌陌生词汇。他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逻辑、样式,用朴素的语言、客观的姿态来逼真地反映现实。他曾说:“我不想开辟什么新的领域或成为某种新的创作技巧的先锋。”他从早期对移居海外的波斯人的关注,描绘异质文化之间冲突、碰撞,转入更为宏大的视野,关注印度现代政治背景下苦苦挣扎生存的普通个人与家庭。

    作为流散的印度裔作家,罗辛顿·米斯垂着重挖掘生活在母国的底层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焦虑,对母国的描绘与叙述,他则持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因为印度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正如他笔下的印度一样:多元、庞杂。作为印度英语作家中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罗辛顿·米斯垂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敏锐的观察力、质朴而深刻的笔触,他洞悉世事沧桑,彻悟人生百味,却始终怀抱着一种自我平衡的力量,不因作品大卖、名声大振而得意,不因辛酸的流散经历、被歧视的不公正待遇而失意。这种自我平衡的力量也渗透于他的作品中,成为其著作的独特亮点,感染着众多读者。正如他在小说里所说,“总是有希望的——足以平衡我们的绝望的希望。否则我们就彻底迷失了。”

    相关热词搜索: 流散 印度 米斯 帕西 罗辛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