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历史叙事与草根诗学

    时间:2021-03-26 08:21: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旧金山是一座与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缘分的城市,有“美国诗角”之美称。著名的“城市之光”书店曾经是“垮掉的一代”的大本营,是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家”。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和肯尼斯·雷克斯洛思(Kenneth Rexroth)等在舊金山发起了“文艺复兴诗歌运动”。1955年夏天,“垮掉派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此后垮掉派文学开始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流行。而旧金山与华侨华人移民和华文文学也有着同样深厚的历史关联。这个历史上充满热情、想象与苦难的城市最初只是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的小村落,从1848年金矿的发现到19世纪末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淘金热的产生,逐渐形成美国西部一座著名的移民城市。许多华人也加入了这次淘金热潮,他们给予了这个新城一个极其形象的命名——金山。金子淘光后,华人改称之为旧金山。所以旧金山的历史可以视为华人移民参与美国历史建构的一个缩影和象征,也具有铭刻华人移民尤其是华工的苦难与奋斗史的文化地理意义。旧金山华人的文学书写无疑是这一历史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lO年至1940年的“天使岛”的诗歌书写到旧金山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的文学创作,草根意识与再现美学始终是旧金山华人文学的重要传统。这一传统代表了美国华文文学的一个不能忽视的流脉,与留学生文学、知识分子写作或中产阶级文学以及自由主义写作共同构成美华文学的完整的历史图谱。

    海外华人的文学写作何为?这是华文文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广大华族而言,华文文学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创作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其一,从记忆政治的层面看,华人文学作为一种少数族裔的话语,

    种边缘的声音,其意义在于对抗沉默、遗忘、遮蔽与隐藏,争取华族和华族文化的地位从臣属进入正统,使华人离散的经验进入历史的记忆。如果没有“天使岛诗歌”的铭刻与再现,那么美国华人移民的一段悲惨历史,将可能被遗忘或遮蔽。恰如单德兴所言:“天使岛及《埃仑诗集》一方面印记了‘当时典型的华裔美国经验’,另一方面也成为‘记忆场域’。”《埃仑诗集》整理、出版和写入历史无疑是美国华裔经验被历史记载的标志。对于美国华人而言,天使岛书写显然具有记忆政治的意义。其二,从认同政治的角度看,华人作为离散的族裔,面临认同的重新建构,华人文学既作为华人历史文化的产物,又参与了华人历史/文化的建构。叙事是阐释历史进而建构历史的一种方式。对于底层的华人移民而言,如何表述自我再现历史,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进而阐释自身参与其问的历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许多事实——包括丰富的文学创作、活跃的文学批评和活动——表明以黄运基为代表的美华草根作家显然有着书写草根移民记忆和草根华美历史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使得他们的创作与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曾经颇为流行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浪漫化的美国想象以及夸张型的移民生活书写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华裔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那种有着自由主义色彩的美国想象/移民记忆相分疏,也不同于华裔英语美国文学的中国想象与虚构。草根文学建构了另一种历史,以庶民记忆与经验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出这种历史书写的草根意识,从而获得表述自我的话语权力。草根文群也构建起了一种“美学原则”,一种在语言、叙述立场、文化趣味上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底层美学。

    草根意识与历史叙事

    “草根文学的带头人”黄运基先生为“美国华侨文艺丛书”所写的总序是我们理解与阐释美华草根文学至关重要的参考文献。这一序言涉及当代美华草根文学的三大文学史命题:第一,确立了草根文学的文学史意识——当代草根文学书写是对以天使岛书写为源头的美华草根文学传统的赓续与发展;第二,阐释了美华文学的双重文化内涵,美华文学是美洲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但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美华作家既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又不忘觅祖寻根;第三,提出草根文学的使命是书写华侨华人华裔美国史的重要文学理念。在这篇序言中,黄运基清晰地阐释了美华草根文学的历史观与主体意识:“美国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开拓和灌溉这块土地的,也有我们千千万万华侨先辈们的血与汗;在横贯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筑工程中,在开拓加利福尼亚洲沙加缅度——圣金三角洲地区,把四十多万英亩沼泽地变为良田的垦荒工程中,华侨先辈们叫山河让路,向土地要粮。但这些披荆斩棘的感人事迹,我们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里找不到影子,在美国的主流文化艺坛上得不到应有表现。”的确,华侨华人广泛参与的历史往往为所谓正典的历史和文学被遮蔽,华人的文学书写理应成为恢复华族记忆还原多民族共同建构的美国史的一种重要媒介,理应承担再现与铭刻历史的文化使命。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黄运基的阐述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历史建构的草根意识和人民性观念。从“美华文协”(全称: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英语名称:Chinese-Literature&Art Association-in-America,简称:CLAA)所提供的大量文本看,旧金山草根文群的创作的确自觉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其雄心与意义正在于重建美华文学的草根传统,从经验出发建构草根版本的华美历史,来抗衡其它各种意识形态的历史再现与阐释政治。从这个意义上看,草根的历史书写或草根文学的历史意识具有发明主体即建构华裔历史主体性的文化政治意义。

    旧金山草根文群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华人移民的草根/庶民版本的历史书写,如黄运基的《奔流》与《狂潮》、穗青的《佳丽移民记》和《金山有约》、程宝林的《美国戏台》、老南的《豪宅奇缘》以及刘子毅的《八年一觉美国梦》等等,其中黄运基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异乡曲》的第一和第二部《奔流》与《狂潮》,在书写草根历史层面的意义尤其突出。中国评论家洁泯、朱寨、董乃斌、陆士清、黄万华等学者都注意到《奔流》与《狂潮》的历史纬度,认为它在建构“历史感”、“历史的真实”、“历史的跨度”、“历史的厚度”以及对“祖国历史的认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黄万华则深入阐释了《奔流》是如何具体展开这种“历史感”的:“《奔流》(包括第二部已发表的章节)的价值就在于它以环环相扣的历史描述艺术再现了几代华人的生命历程:第一环,中国的历史怎样产生了一代又一代飘洋过海的‘番客’?第二环,美国的机制是怎样‘容纳’华人移民的?第三环,上述两者的撞击孕育出怎样的华侨形象?”在我看来,《奔流》与《狂潮》写实主义再现历史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丰富也更真实的移民经验与现实,如同R·韦勒克所言写实主义“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追求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并且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奔流》与《狂潮》这种客观性既来自于作家个人的历史经验,也来自于作家对华侨华人美国史的整体认识。黄运基不仅是“特殊时空的见证人”(洪三泰),而且是特殊时空的亲历者。如果把小说《奔流》和《狂潮》与熊国华的黄运基传记《美国梦》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奔流》和《狂潮》显然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在《奔流》的后记里,作家如是而言:在《奔流》众多的人物中,“有我自己的影子,也有我的朋友的生活经历。小说所描写的许多事件,都是美国华侨耳熟能详的。”黄运基祖籍广东斗门,1932年10月出生。他的童年正处于中国黑暗悲惨的时代,一岁时父亲只身离家远渡太平洋到旧金山谋生,五岁时母亲病逝。兄妹俩由伯父收养。1948年,十六岁少年黄运基便离开了妹妹和伯父,随父赴旧金山谋生。他遭遇过移民局的监禁,参加“民青”活动,长期当过排字工人、清洁工人、仓库工人、侍者和花农,也当过美国大兵,在麦卡锡时期因主张中美建交而被投入监狱……因贫困而失学的黄运基一边打工一边自学中国历史和新文学,参加华人文化活动,创办报纸和文学刊物,为华侨华人争取权益并且推动美华草根文学的发展。小说《奔流》有着成长小说与传记体文学的框架,叙述的是少年余念祖的成长故事,基本上以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为故事展开的核心线索,是作家社会历史经验的朴素再现与铭刻。但作家并没有把小说处理成个人私史性的主观化叙事方式,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写实主义的历史性美学原则,遵循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卢卡奇、奥尔巴赫等现实主义理论家都认为:“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氏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一历史的总体性,向广度追求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必须把小说人物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这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塑造人物,才有可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和广度。从许多方面看,《奔流》具备“充分的现实主义”的多方面美学品质:

    相关热词搜索: 诗学 叙事 草根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