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慕课”对高校“品牌形象”塑造功能探究

    时间:2021-03-27 08:05: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媒介广泛覆盖的数字时代,数字素养已成为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毫无疑问地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正成为教育技术界新的关注点,也是众多学科课程发展的新延伸。据此,该文在简要分析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可能性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艺术教育领域背景下展开内容相关的数字素养培养,以期实现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数字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教育;艺术教育;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人們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尼葛洛庞帝(Nieholas Negroponte)曾预言的“数字化生存”加速成为今日之现实。数字时代要求人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数字工具,自主处理各种数字信息,有效执行复杂的数字任务。鉴于此,“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信息素养”的新延伸,也是“媒介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具体化。

    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认为,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由五部分构成:一是图片一视觉素养(Photo-Visual Literacy),即解读视觉表征的能力;二是再生产素养(Reproduetion Literacy),即对既存数字信息予以复制并再创造的能力;三是分支素养(Branching Literacy),即通过非线性的超文本导航来建构知识的能力;四是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即对数字信息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五是社会一情感素养(Soeio-Emotional Literacy),即借助数字通讯手段共享知识、交流情感的能加。这是目前较为全面的数字素养模型之一,被国内外学界广泛借鉴。简而言之,数字素养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自主、批判和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与数字信息的能力。

    在数字素养教育渠道上,除了显性教育模式(设置专门的、独立的课程),还有隐性教育模式,即数字素养融合教育,将数字素养相关内容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之中。数字素养教育与传统学科融合正成为教育技术界新的关注点,也是众多学科课程发展的新延伸。例如,欧洲正致力于数字素养与外语教学融合的探索实践,在数字素养视角下进行外语教学创新实践,使语言水平提高的过程与数字素养培养的过程融为一体。

    在众多学科中,数字素养不仅和语言学科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实际上也与艺术学科密切相关。首先,数字媒介推动了“图像中心化”,带来了“视觉转向”的社会文化现象,为图像表意、影像表意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视觉素养也是数字素养的内在构成,而艺术的形象性特征正与此相契合;其次,传统艺术在建构数字媒介文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码摄影与传统绘画、数字舞蹈与传统舞蹈、网络音乐与传统音乐,在本质上一样都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再次,“媒介艺术”一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数字素养教育理应包含对数字媒介艺术的理解与批评;而对数字媒介艺术的研究、创作与教学本就是艺术学科应有之义;最后,长期以来,把媒介素养融入传统的艺术课程是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模式。从这一发展经验来看,在数字时代,数字素养教育融入传统的艺术教育可谓势所必至。此外,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目标也要求实现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因此,我们应积极探寻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以期促进学生数字能力与艺术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探讨

    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实现两者的融合,即是将数字素养内容渗透在艺术教育之中,在艺术教育领域背景下展开内容相关的数字素养培训。下面围绕该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学内容方面

    在美国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的数字能力指向与欧盟提出的数字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建构了一个数字能力整合模型。该模型由三个层次或要素构成,即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和技能、应用态度。第一层次是功能性的任务,第二层次是应用策略水平的技能,第三层次是引导技能应用的态度与思维(如批判性、创新性、自主性等)。该模型为我们在艺术教育中灵活地实施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方向性参照。下面根据艺术学科目标群体的具体需要,试将前述三个层次的内容融入艺术课程内容的教与学之中。

    首先,按照具体的艺术学科学习的目标,融入数字素养“工具性知识与技能”层次的教育。其一,培养学生在艺术学科学习中利用恰当的数字工具与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其二,增进学生对这些辅助学习的数字工具及其特征、功能、使用方法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安全地完成技术操作;其三,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创建或再生产数字化艺术内容的能力,以及选择恰当的媒介进行传播的能力。例如,在美术教育中,依据色彩训练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下载所需的数字图像,学会借助图像处理软件或数码绘画工具(如Photoshop、Painter、KPT等)对原始图像予以色彩加工改造,并分享于互联网空间。

    其次,围绕艺术学科具体的学习任务或课程议题,融入数字素养“高级知识和技能”层次的教育。其一,就艺术学科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培养学生参与数字化协作的能力,学会选择合适的媒介与技术进行协同合作。例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视频会议与各类网站协作工具(Web-based Collaboration Tool),就某一艺术问题开展在线小组讨论,进行观点协商;其二,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工具与信息技术开展艺术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使其善于借助数字媒介访问资源、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与解决问题。

    最后,依据具体的艺术学习主题,或者针对具体的艺术问题,融入数字素养“应用态度”层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与自主精神。其一,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媒介与技术进行艺术创新;其二,培养学生对数字艺术文本批判性解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对数字艺术文本批判性、多元文化性及语境化的分析方法;其三,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媒介进行艺术学科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在信息饱和、变动不居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明确个人定位。例如,当下网络环境中的艺术教学资源既丰富、多元又复杂、混乱,要培养学生辨别媒介与信息适用性的能力,使他们学会通过明确个人定位(学习目标、动机及自身个性)获取和使用个性化的优质艺术教学资源,能够根据具体学习任务选择最合适的媒介、技术和信息。

    (二)教学模式方面

    在教学模式上,为了兼顾数字素养与艺术学科各自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为避免手与脑、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主张以下两种教学模式兼用:一种是立足于文本分析的“双向学习迁移”模式;另一种是立足于创作实践的“双重创作结合”模式。

    首先,双向学习迁移(Bidireetional Learning Transfer)。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内容变化万千,媒介信息高度饱和,这要求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授人以鱼”,更须“授人以渔”,以期培养学生在接触与理解媒介时触类旁通的能力。据此,学习迁移(Learning Transfer)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事实上,媒介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努力的目标也就是‘为迁移而教’。即通过媒介教育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态度应用到解决传播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形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习迁移的方法,为我们实现数字素养与艺术教学之间的贯通与共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双向学习迁移。所谓“双向学习迁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分析”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由“艺术教育”向“数字素养教育”迁移,将传统的艺术文本的分析方法延伸至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学生鉴赏数字艺术文本,形成对数字艺术的健康的审美观与感知鉴赏能力;另一方面由“数字素养教育”向“艺术教育”迁移,将对数字媒介内容的批判经验拓展到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于对传统的艺术文本的审视之中。例如,在数字素养与艺术学习的融合中,当学生学会从种族与民族的角度对网络游戏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的方法,敏锐洞察种族与民族的社会力量铭刻在网络空间中的方式,学生会将同样的理论知识、思考方法、分析策略及批判态度运用到传统艺术文本的分析中去,来认识西方传统绘画建构“东方”或黑人定型化、刻板化形象的方式,反之亦然。

    其次,双重创作结合。“媒介创作”模式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目前被澳大利亚等不少国家所采用的。它是一种“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动手”的实践性、参与性及过程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媒介文本的生产实践活动,包括拍摄照片、录制影像、制作幻灯片、设计网页、编写超文本等。在结合对媒介文本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媒介使用活动与媒介创作活动的体验,深化对媒介及其文本的理解,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目标。同样,在艺术教学中,“做中学”“参与和体验”也是最为基本而重要的教学模式。有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有机融合两者的路径就是双重创作结合,即在艺术教学中整合传统艺术文本创作与数字媒介文本创作两种活动,实现两种创作体验的融合。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以纸或画布为介质,创作一幅传统的绘画作品;然后以此为原本,借助扫描仪将它转化为数字图像,并将该图像融入多媒体文本之中,或利用Photoshop对它予以重构,进行二度创作。这一过程是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双重创作结合、双重体验融合的过程,也是艺术技能与数字素养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方面

    在教师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将它作为艺术教师必备的技能。制约数字素养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教师本身的数字素养。在艺术教学中有效提高数字素养是今天艺术教师不容回避的重要挑战。学生作为“数字土著”“数码冲浪者”,在网络时代出生并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嬉戏于“比特之城”与赛博空间,对新技术与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远远胜于教师。相对而言,大多数教师仍是“数字移民”,正经历着向数字化世界的技术与理念的迁移,对数字媒介、资讯技能、智能信息技术、技能应用的思维方式、网络伦理及文化认同仍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之中。但艺术教学现实中的矛盾是,“数字移民”要向“數字土著”传播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要在艺术教学中融入数字素养的相关内容。因此,艺术教师们如何适应数字媒介时代的发展需要,怎样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与信息化学习条件之下提高数字素养与艺术教学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艺术教师要由消极适应转向积极参与,自觉提高自我的数字素养,获得对数字媒介、数字化环境及其文化生态的根本特性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求克服因“数字移民”身份造成的局限性与不适性,尝试拉近与学生这些“数字土著”的距离,找到与他们进行有效对话的技能、途径与观念,适应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符合新型教学结构模式的要求。艺术教师进行自我数字素养培育的途径,除了自学之外,即是定期参加数字素养培训的活动与课程,通过专业的数字素养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化、深入性的学习,在专业培训人员帮助下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媒介技术、提升信息技能、革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鼓励相关教育机构专门针对艺术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来设计开发课程,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里将“艺术教学实践”“数字素养培养”“学生媒介经验”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此过程中,鼓励双方在数字素养和艺术教学融合的领域展开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科研含量的、有可操作性的艺术教学创新实践的方案。

    (四)学生方面

    在学生方面,要鼓励他们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学科的学习。学生应培养自己在艺术学习中使用数字工具与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依据自身艺术学科的实际特点,主动利用各种新媒体与新技术来展开形式多样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定制式在线学习(Custom e-Learning)、线上线下(OTO)结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创作式学习等。例如,在条件具足的前提下,舞蹈艺术学生基于舞蹈学科实践性、生动性、情景性与当下性较强的特点,选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工具等来展开“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学生借助舞蹈教学虚拟现实系统,在计算机建构的沉浸式虚拟立体环境里完成动作演练,在获得与传统课堂一样的学习体验的同时,能通过系统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号情况反馈来纠正动作错误,既取得良好的专业学习效果,也深化了对各类新技术、新工具、应用软件与虚拟实践(Virtual Practice)的认识。

    学生要尝试在不同的教学资源环境(网络环境、虚拟仿真环境、移动学习终端)下获取丰富、多元、互动的艺术教学资源,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满足其个体需要并适应其特征的课程资源、学习方案及技术服务,使自身的艺术个性得以实现,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教学中“一刀切”式的学习计划与课程内容;同时也是在锻炼自己利用数字化手段获取与使用信息的能力,更是在信息饱和的环境中有意识地打造“个人定位”的过程,藉此提高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控制能力,为建构更为广阔的数字媒介视野提供必备条件。

    学生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社区(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的交流与协作,围绕艺术学科问题共享学习资源、进行观点协商或展开合作性学习,在同其他学习者多向互动之中拓展问题视角、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创新,同时也培养了在数字环境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既是艺术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的过程,又是数字素养提升的过程。

    三、结语

    在当前数字媒介环境格局下,数字素养已成为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素养之一,并被欧盟提升到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位置,相关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社会及学界的关注。在“互联网+”教育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数字素养毫无疑问地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数字素养教育是应予重视的课题。在数字素养教育的渠道上,除了设置独立的课程,也须注重隐性课程,即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数字素养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达到综合性的教学目的,带来多重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将对艺术教育产生系统性的变革影响,使它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方向。在数字素养融入艺术教育方面,仍要继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借鉴发达国家在数字素养方面的有益经验,以期探寻到恰当的融合路径,开发出有效的测评机制,制定出完善的培养方案。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 素养 探究 品牌形象 塑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