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学术期刊论文撤销制度的引入和本土化改造

    时间:2021-04-12 07:53: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我国还处在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学术不端行为在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予以关注并监督的大背景下,仍然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存制度存在缺陷,而直接原因在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本身的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学术共同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制裁”仍属于道德层面的泛泛谴责,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并未建立。我国学术共同体应深入地思考现行学术不端行为监管防控体制,通过立法明晰行政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引入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出自己的学术期刊论文撤销制度,真正建立起学术团体—出版主体—学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共同体;期刊出版;论文撤销制度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1.15

    学术不端问题,向来是困扰我国学术界的一大难题。为了根治学界的不正之风,学术共同体以及诸多出版者、期刊编辑部纷纷加大对学术稿件的审查力度,出台各种各样的规范措施、相关规定,但仍未能根除学术剽窃、论文抄袭、论据造假等种种问题。

    学术不端问题之不良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局限于学术圈内,社会影响并不大。直到2016年下半年陆续曝出的“董鹏学术丑闻事件”,震惊了整个学术圈,更使得学术不端的问题骤然进入社会公众视野。在董鹏发表的800余篇论文中,其中至少691篇是专业论文,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现代物流、心理学、古典文学、当代文学、中西美学、电影戏剧评论等等。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均非董鹏本人所创作,当事人董鹏甚至连身份都是假的

    有研究者通过梳理董鹏已发表的论文,发现董鹏的“研究”领域竟涵盖了现代物流、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美学理论、古代文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多个领域,他还虚构了论文合作者,例如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雪琪博士、北京大学张伟,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陈智慧、北师大心理学院讲师郑慧敏博士等人,均在董鹏涉嫌抄袭的文章中以合作者身份出现。事件曝光后,上述高校均回复“查无此人”。部分论文还大肆伪造、篡改国家科研课题。但由于董鹏本人并非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很难被追责和惩处。(参见:中国新闻网.起底“论文大神”董鹏:文章是抄的,身份是假的[EB/OL].(2016-09-08)[2016-09-30].http:///sh/2016/09-08/7997601.shtml.)。“董鹏学术丑闻事件”使得整个学术界的混乱猝然被呈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甚至可以说颠覆了学术界在公众心目中本应崇高的形象。〖HJ2.5mm〗

    对于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我国还处在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而当前制度建设方面发展得最成熟的还是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学术界主要通过政府规范、学术主管部门管理条例、各自在相关研究领域作为行业权威的学会和协会,以及知名研究机构自己出台的相关规范而构成一个立体的、综合的有机防控机制。几乎面面俱到的规范,构成了规训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行为的一张对行为和心理双重约束的大网。笔者试图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学术不端的乱象,借鉴发达国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控经验,为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和学术界自我净化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学术不端之现状

    学术不端行为

    笔者以为,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研究计划、科学活动、学术研究与成果评价的过程中通过观点剽窃、论文抄袭、实验数据以及观点论据造假、科学欺诈、捏造伪造学历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旨在粉饰自身的科研成果的其他违背科研诚信原则之行为。的治理,关乎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应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12月曝出的井冈山大学抄袭丑闻,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可以说是我国学界开始重视学术不端行为并加以系统性整治防控的开端。当时两位讲师钟某和刘某在本专业的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发表的至少70篇论文被认定数据造假而撤销[1],随即二人被所在党委开除党籍,职务以及讲师职称均被井冈山大学撤销,并追回之前授予的各种奖励。这个事件之后,学界开始反思学术不端的背后原因,并开始探索防治规范,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学术剽窃、数据造假之风并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较高级别的学术研究团体卷入学术不端行为的丑闻,近年来也时有发生。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国际化的潮流就開始出现方法上的新动向,除开旧有的研究成果伪造、学术剽窃、实验数据篡改等等不端行为,又出现审稿人伪造身份的新型方式,行为人通过伪造审稿人邮箱,在稿件的同行专家评审的阶段进行违规操作,甚至自己评价自己的投递稿件。这个学术不端新趋势主要表现在国际著名刊物、出版集团针对中国大陆学者的三次论文撤回事件中。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Bio Med Central)宣布撤回中国学者已发表的41篇论文;2015年8月,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64篇论文,涉及该集团名下的十几个期刊;当年10月,荷兰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宣布撤销来自中国学术机构或高校学者的9篇论文。当年轰动学术圈的三次论文撤回,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审稿专家邮箱造假。

    国外出版集团愈加严厉的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使得我国学术不端行为人开始倾向风险更小的行为方式,比如几乎与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诞生的方式——论文代笔。这些违背学术诚信原则的学者选择了论文代笔公司进行交易,以“润色”、“翻译”等说法掩盖文章代写的事实,使得论文代笔成为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发地带。但论文代笔这一看似风险最低的金钱交易方式,在商业化的大潮和中国巨大市场的冲击下,竟然也险些跟不上市场的脚步,开始变得落伍了。随着中国论文代写的庞大市场开始向国外扩展,一些利欲熏心的不良期刊出版单位开始和论文代笔公司沆瀣一气。2016年9月,美国学术不端检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刊发一篇涉及中国学者学术丑闻的报告,该报告篇幅长达数十页,主要介绍巴西一家论文影响因子只有0.764(属于低影响力期刊)的SCI期刊——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与国内论文代笔公司合作刊发大量国内学者的论文,分别赚取大量版面费和代笔费。在该期刊2015年度刊发的2056篇论文当中,来自中国的文章一共有1605篇之多,其中许多国内学者论文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Plagiarism Watch网站最开始检测的那篇来自中国的问题论文(档案编号:GMR7730),文本抄袭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几,并且所用实验图表竟与该SCI期刊同期刊发的五篇中国论文类似。Plagiarism Watch网站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该批问题文章均来自同一家中国论文代笔公司,并认为存在形成论文刊发学术不〖HJ〗端产业链,并大量污染学术文献数据库的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 本土化 撤销 引入 改造 学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