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打造中外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1-04-16 08:00: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设、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教育机构。目前,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和谐共处。但鉴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自身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孔子学院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孔子学院应在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的中外合作机制基础上,塑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

    【关  键  词】 孔子学院;运行机制;本土化;差异化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①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优秀文化之间双向交流的“运输线”,也是不同文化交汇、交融、共生、共荣的沃土。

    与此同时,虽然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持续性的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因此,着眼于未来发展,孔子学院应聚焦关键问题,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合作机制,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合理投入资源,循序渐进实现发展目标。

    一、明确区分孔子学院的两个定位

    孔子学院的身份属性和社会属性比较特殊:既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名片,又是中外合作创办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汉语教学、文化交流、民间外交、信息互通等多重功能。为了保证孔子学院未来的健康发展,需要明确区分两个定位。

    (一)以教育促进中外合作与人民友谊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基本功能是汉语教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中外文化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则是汉语教学。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也是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教育本身也是文化教育。因此,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应坚定围绕这一工作重心,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文化活动则应服务于汉语教学。

    (二)以真诚交流促进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但是在一些国家看来,孔子学院只代表着中国的利益,而且带有一定的威胁性。这是文化交流的常态,對此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以真诚之心做好孔子学院分内的事、对所在国有益的事。中国发展孔子学院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是为了中外文化和谐共存共兴。能否向世界说清楚这个问题,事关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个重大现实问题,这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求,也是世界对孔子学院的诉求。只有说清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破解孔子学院“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核心问题。

    二、冷静应对分歧 积极融入本土

    孔子学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我们客观正视问题,以道交友、以道得助,就可以把每次“危机”化解为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例如,近年来美国个别孔子学院因受到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而关闭,对此中国外交部曾回应称,“美国所有孔子学院都是应美国大学的自愿申请,由孔子学院总部、中国大学与美各大学经友好协商订立正式协议而设立的,孔子学院是根据美方自愿申请提供教师教材等支持和帮助,从来没有强加于人,也不可能对大学的学术自由、诚信构成威胁”。①从国家汉办官网上可以看到,在美国设立的孔子学院多达110所,是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①,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顺应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大势。因此,在客观冷静面对分歧的同时,对于类似事件不用做过多的负面解读,也不应无限放大。要充分尊重各国国情和文化差异,持续推动孔子学院融入本土,实现特色发展,化解美国社会对汉语的客观需求和个别政客诱导的主观误读之间的矛盾,获得美国民间对孔子学院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举一反三,全面提升全球孔子学院在当地的被接纳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孔子学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应始终坚持推进中外文化和谐相处,以中国智慧积极提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以所在国、所在地能理解的形式“装中华文化之酒”,以本土土壤培育中华文化的种子,并利用在地优势,以真诚、坦诚和工作实效消除孔子学院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化解其自身发展中的矛盾,优化文化融合的途径,实现心心相通。在未来,孔子学院仍要坚定文化自信,时刻准备好在风口浪尖站准站稳,既有扁鹊之眸,又懂华佗之术,对症下“中国智慧”之良药。

    三、建设孔子学院发展的长效机制

    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有鲜明的“供求关系色彩”,物理空间分布广,外部环境复杂,面对的文化生态不一、舆情多变,因此动态变化是其常态,这要求孔子学院在顶层设计、路径设计、内容供给、质量保障、对话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长远规划,克服在制度引导、机制创新、功能发挥、投入与产出比例等方面的发展瓶颈。

    孔子学院为所在国带去了认识中国的机遇,也为当地的文化与经济生活增添了活力。未来孔子学院应更加精准聚焦汉语教育的体系化建构,充分了解所在国、所在地的文化生态和表现形态,以提升受众的文化融入度为导向,深深扎根于异域文化土壤,精准选择教育内容,梳理融入路径,创新传播方法,做到精准传播、精诚传播、协作传播,求同存异,有的放矢,保证办学的质量和实效。在保证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质量的前提下,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把孔子学院建设成为综合性、开放性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一)推动孔子学院纳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

    孔子学院在海外必须是差异化生存。一方面,孔子学院目前与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仍基本处于隔离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孔子学院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已有近70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①随着中国与各国(地区)对话交往的领域增加,高层次汉语人才面对着巨大的供需缺口。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要促进孔子学院(课堂)办学与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②

    “身在罗马,行罗马人之行。”孔子学院既然已经走出去,就必须适应异域的土壤,要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国沟通,对所在国的文化肌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细致、客观的了解、分析和理解,实现与所在国文化的接触、适应、融合,争取所在国政策、法律上的支持,营造孔子学院海外生存、成长与发展的良性环境;细致体察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采取差异性策略,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推动孔子学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其他国家,则因地制宜,创办汉语教学中心、汉语“国际社区”等。

    孔子学院只有融入了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真正做到从“推”到“吸”、从囫囵吞枣到有机消化吸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

    (二)创建差异化的“国别模式”“地方模式”“本土模式”

    文化只有越开放才越强大。优秀文化都具有无限开放的可阐释性、包容性,但文化分歧是文化传播中的常态。应具体分析孔子学院在不同国家文化生态链中的实际处境,协调好与其他语言文化的共生关系,消解孔子学院在本土化和地方化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和客观障碍,最终形成中外文化的互利共生状态。

    孔子学院的生存环境決定了其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运行方式和传播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既不能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追求大战略、大格局,也不能僵化固守“以不变应万变”的清高之态,更不能采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被动策略,而是在差异化中寻找孔子学院与所在国语言文化环境的结合点,形成基于国别文化特色的孔子学院“国别模式”“地方模式”“本土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淡化中方的主导色彩,使孔子学院从中国主导变成与所在国共同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削弱目前对孔子学院的负面舆情,营造更适合孔子学院生存生长发展的本土人文环境,推动孔子学院在所在国全面融入、和谐融合。

    (三)主动与国内教育体系结合,为孔子学院储备后备人才

    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到了一个客观事实:我们以为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而在很多国家的人眼里,中国依然陌生。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其中就包括“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孔子学院应以此为机遇,主动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结合,把所需人才的培养向前延伸,针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需要专门设计教学内容。

    总之,孔子学院的发展要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应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复杂形态,以传播方法的多元应对各国文化结构的多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应对各国不断增加的新需求,以真诚的态度赢得各国的尊重,以良善之心应对万变之势,以自省的心胸容纳各色异见,以积极的行动应对消极的怀疑,这样才能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存共享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合作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林凌)

    相关热词搜索: 孔子 共建 可持续发展 中外 机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