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一幅精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图景

    时间:2021-04-17 08:15: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 F093/097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0257-2826(2007)02-0092-05

    由程恩富教授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6年7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研究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五卷本,即“经典作家卷”、“中国卷”、“欧美卷”、“苏联俄罗斯卷”和“日本卷”,是一幅在时空上阡陌交错、路标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变和发展的思维路引图。该五卷本打破了国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多年来的沉寂,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最具影响的地区集中在中国、前苏联和俄罗斯、北美和西欧以及日本。这套五卷本的一大特色是,按照地域划分进行整体编排;具体到每一卷结构的安排上,均以时间为纵轴,对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发展状况、各流派的形成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按研究主题的同一性和相关性进行横向的归纳和排列。

    譬如在“欧美卷”,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传播与第一次复兴,“暂时的沉寂”,再度复兴,新动向。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在每一阶段,作者根据当时研究或争论的中心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合,加强了理论间的联系性。如在“再度复兴”阶段,作者把欧美国家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归结为五个:价值与剩余价值、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关于滞胀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主题下都收纳了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及他们的观点。这样能使读者对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某一研究领域的状况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掌握。

    在五卷本中,“苏联俄罗斯卷”和“日本卷”尤其值得关注,这两卷所涉及的某些内容此前在国内还未系统、全面地介绍过。以“苏联俄罗斯卷”中的第三篇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在苏联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理论和思想也随之陷入了危机和发展的低谷,我国自此对苏联及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也进入了低潮。然而,原苏东国家令人沮丧和失望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这些国家的学者和人们开始冷静反思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及其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的适应性,并不断提出了回归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不断出现了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情况。这种回归的呼声和相应的行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明显地在学术界得到体现。2004年下半年,俄罗斯主流学术刊物《经济问题》主持了马克思的理论遗产问题的公开讨论,俄罗斯理论界展开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激烈论战和交锋。其间产生和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思想更理性的认识,对苏联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和所有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和后工业社会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无疑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诸多创新,如革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贡献。本卷对此予以了全面的关注、分析和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理论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实践相照应,避免了教条式的理解。在简要地介绍了目前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最为强大和最具影响力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有关对该组织自身的目标和任务的重新定位、对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局势的认识和判断、对俄罗斯的历史教训的检讨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及主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本卷作者分别系统阐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三位典型的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的经济思想和观点。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对全球化问题的精辟论述,如对全球化进程四个阶段的划分,“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断及其对全球化时代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分析,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的本质、规律和特点提供了具有理论和现实说服力的思维路径和论断。格拉季耶夫,这位被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д.利沃夫院士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实力的一位经济学家”,给以“华盛顿共识”为背景的“休克疗法”予以了强烈的抨击,指出后者是前者的“最野蛮形式”,是为了外人的利益由外部强加给俄罗斯的,认为俄罗斯的经济倒退、人口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问题都是错误经济政策的直接后果,并得出结论,“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就是为了将所控制的国家变成类似殖民地的获取廉价经济资源的蓄水池。格拉季耶夫还深刻地解析了俄罗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经济发展规律、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与制约,以及经济增长政策的目标等问题的看法。本篇第十章全面地介绍了格拉季耶夫的理论体系,对我们深入了解俄罗斯经济改革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俄罗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详实的线索。在俄罗斯,除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之外,还发展起来了新的学派,即由布兹加林创建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旨在宣传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古典马克思主义及其现代国际流派成就的基础上,批判地和创造性地对待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为是适合21世纪社会生活的范式。了解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论及主要观点对我们正确认识该学派的性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的贡献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学说,即所谓的“新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新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同,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而是着眼于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并通过这种反思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重点不在于揭露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而是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实际出发,来探索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地、批判地认识和分析“新社会主义”思想无疑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再如“日本卷”。迄今为止,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领域还未有如此系统、全面、深入地对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进行过关注和梳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除中国、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外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少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国。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均有较为细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自明治维新后开始在日本传播,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包括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1903)、片山潜的《我们的社会主义》(1903),而1967年出版的森近运平和堺利彦合著的《社会主义纲要》则正式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山川均还对《资本论》第一卷作了详细的解说。20世纪20年代末到二战前的一段时期内,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学派,即劳农派和讲座派。两派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适用于日本及日本社会的性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成为日本战前经济学的一大特色。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野吕荣太郎、山田盛太郎等,劳农派的代表人物有向坂逸郎和土屋乔雄等。但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军国主义盛行,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被迫中止。二战后,被压制多年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重新复苏,显示出了更为蓬勃的生机。由于多种原因,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出现了远离政治的纯学术的倾向。二战前的两派的对立和争论在1952年以后重新燃起战火,由此逐渐形成了两大学统(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关东学统和以京都大学为代表的关西学统)和四大学派(正统派、宇野派、市民社会派或结构改革派、数理经济学派);出现了颇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如宇野弘藏、见田石介、渡边佐平、大内力、杉本荣一、置盐信雄、森岛通夫等等。各学派就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探讨和激烈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涉及到许多现实课题,如战后包括垄断资本与日本帝国主义关系的论战、有关农地改革的问题、运用劳动价值论探讨国际贸易问题及不等价交换论、宇野的三元论(即“原理论”、“阶段论”及“现状分析”)、见田石介的《〈资本论〉的方法》、久留间鲛造的《马克思经济学词典》。更值得浓墨重彩地介绍的是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树立国际声誉的数理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置盐信雄的“马克思的基本定理“、迭代转形法,以及森岛通夫的马尔柯夫过程转形方法、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在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理论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和动向。日本数理经济学派的学者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开启了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这一全新的领域,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更有力地与西方经济学展开对话。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陷入一段时期的低潮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又再度活跃,并很快迈上了更新更高的台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重新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全球化、环境、社会福利、贫困等现实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领域出现全方位的拓展。在分析方法上,不仅重视数学手段的应用,而且也开始尝试引进或吸收如生态学、应用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成为一个具有跨学科凝聚力的研究领域,新旧学派也开始整合。以伊藤诚、关根友彦、小幡道昭、大西广、大谷祯之介和中谷武等为代表的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广泛吸收,大胆开拓,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本卷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变与发展的介绍和评介处处令人耳目一新,这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内实属首创,当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和拓展空间。

    中国经济学说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王亚南先生,曾在半个世纪前讨论了政治经济学史研究的方法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把各种经济学说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最先会要求研究说明的,也许就是那些学说思想之间,究有如何的相互关系,或者从纵的方面讲,看它们是如何演变发展下来”,“当作一门史学或科学来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说史,如其关于其选述,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基本原则或历史方法论,将其贯穿着,规制着,如像一般的流俗的经济学史或经济思想史教本,仅在时间的顺序上或派别国别的分野上,作着形式的编列,那将变成毫无生命、毫无生气的思想史料的堆积”参见王亚南:《政治经济学史大纲》,第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49。《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方法,细致清晰地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具体而言体现了如下特点。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坚持赋予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传承性、动态发展性及开放性。

    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范围的经济思想、理论或学说首先要经由唯物辩证法的过滤,该系列著作所收编的各家各派及其经济思想,都是沿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途径进行社会经济研究及所获成果,这样使得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和规范,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也得以自成独立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各卷著作都以时序为基调,历史地呈现经济思想的发展线索及各种经济思想间的渊源关系。作者在阐述不同时期的经济理论或思想时,并非空洞地抽象地陈述或罗列观点,而是将它们置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背景框架内。经济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同时也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差别和发展而有所不同和发展。因此应当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出发,结合以往的经济理论,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乃至一般的人文背景出发,追寻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大家认识到经济思想史绝非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广阔的历史和思想背景下的产物。如在经典作家卷中,对各经济思想形成的经济、政治和理论三方面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客观的介绍,使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某一特定的理论,在吸收和借鉴时避免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继承和创新的维度和内容有更客观和清晰的把握。唯物辩证方法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研究范围必将随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出现而得到拓展,它吸收一切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理论成果,使自身的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二,从纵横两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历史阶段性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内涵予以了更准确的辨别,提供了一个纵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平台。

    主编者对这五卷的编排,已经在形式上明显地体现了使用比较研究法的意图。本系列五卷有两种形式的比较研究。一种是直接的或称之为主动的比较,如在“欧美卷”中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研究,作者在对毛利西马和凯特福斯关于联合生产和固定资本问题的探讨进行介绍时,就提出了西方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如斯蒂德曼的论证以及日本学者伊藤诚对斯蒂德曼的回应,这样的比较既是一种理论背景,也是一种参照。在“日本卷”中这种比较更为突出,如作者在分别简要介绍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片山潜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以及森近运平及堺利彦的《社会主义纲要》三部著作之后,从这三部著作对资本主义形成的认识、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识、对帝国主义阶段的认识以及对日本资本主义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这样使得我们可以对这三位不同的学者的观点有确切的区分和辨识。另一种比较形式,可称之为间接的或被动的比较。如同一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将日本这几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这几个方面的观点与苏联或欧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但囿于这套著作本身的性质及每卷具体的分野,作者不可能将所有的相关理论和观点来进行一个综合的盘点和比较。但著作给我们提供的丰富的精选素材和富有启迪性的评论也几乎达到了与直接比较异曲同工的效果。

    第三,同时运用实证和规范的方法对各流派及思想进行研究,描述和评析相结合,夹叙夹议,使经济思想的展现摆脱了史料堆积的形式。

    各卷著作以时间为纵轴,以理论主题或流派为横轴,对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主要代表性流派及其主要思想历时性地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如在“中国卷”、“欧美卷”、“日本卷”、“苏联俄罗斯卷”各卷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各国家或地区的传播与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特征,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阶段性划分,描绘了一幅条缕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轨迹的历史画卷,这样将我们对各派观点和思想的理解置于一个客观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使我们对理论间的继承性和发展变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各国的发展,受到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中国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各派观点和思想的罗列层面上,更重要地是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析,探究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各流派的性质予以确切地界定,从而使得我国在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成果时,可以同时避免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在“欧美卷”的第一章概述中,作者就对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基本立场进行了直截了当的评述,在这种基本判定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各流派具体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减少思维的弯路。与原来的一些经济思想史中的评论不同的是,本卷作者不是站在意识形态或政治偏向的角度来加以点评,而是真正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进行客观公正的剖析。其他各卷均是如此。如在“日本卷”中有关森岛通夫对扩大再生产理论研究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对森岛模型进行深入的解析,提出了该模型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从而判定森岛模型已经不再属于马克思的再生产体系,并且森岛进一步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模型不稳定等,均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无关。这样的议论或见解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核心和价值所在,否则就失去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且不论作者观点正确与否,但学术研究,注重百家争鸣,这至少给我们更理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及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予以一定的启发,或者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五卷本仍有些许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作者试图介绍尽可能多的学者及其观点,某些地方显得稍欠深入和全面。此外,书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该有的遗漏。例如,在“苏联俄罗斯卷”,就遗漏了20世纪20年代十分活跃、70年代后因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被欧美学界“再发现”,因而享有很大国际声誉的鲁宾(I.I. Rubin);在“欧美卷”,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争论没有给予介绍等等。

    最后,由于该系列著作是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多位作者的集体作品,各卷阐述风格不太一致,如“中国卷”平铺直叙较多,而“日本卷”以评为主但观点的直接陈述不明显。但瑕不掩瑜。《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系列五卷本的出版,是众多编著者长期潜心研究和不懈付出的结果,代表着该学科领域一次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问世对于繁荣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陈翔云]

    相关热词搜索: 图景 演进 一幅 马克思主义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