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中药学及相关学科教学中对“中药与国际接轨”的解读

    时间:2021-04-23 07:52: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药学及相关学科教学中“中药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教材中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就该问题,笔者在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应该重新解读中药走向国际的应接之“轨”的含义,即建立由我们主导的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并为国际所认可。在该思路指导下,课题组建立的相应方法与标准收载于即将付梓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质量分析》中,为教学与研究中重新解读“中药与国际接轨”问题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 中药与国际接轨 中药特点 质量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c)-0140-02

    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常常会提到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以及中药与国际接轨的问题[1,2,3]。该类问题在教科书中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介绍,缺乏具体实例,对于大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来讲都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同时这些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界定。如:关于中药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中药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除了少数国家研究外,在国际上并没有专门的研究模式与规范。那么如何与国际接轨、与什么样的“轨”相接?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的讲解,笔者认为不能象诸如“中药药性”等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那样,作为固定知识点讲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多加讨论乃至争论,提出不同见解;提高搜集、理解与掌握资料的能力,形成“百生争鸣”的局面。中药与国际接轨,要经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实验研究。笔者认为,中药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中药要与国际上现有的天然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化学药物甚至保健食品进行“硬性接轨”,而是要积极创建我们主导的、符合中药特点的轨道,使之得到国际上的接受与广泛认可,这样将更有利于中药与中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1 问题的引出

    关于“中药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近年来不断出现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与看法。有观点认为:中药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真正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才能走向世界。相反意见认为:中药是中国特有的,没有必要或根本不可能与国际接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药研究应该向我们接轨。持不同观点者都有各自道理,可谓仁智之见,难以评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对于该问题探讨的关键不是纠结于“要不要与国际接轨”,而是对“中药与国际接轨”问题的正确解读,归根结底就是对所接之“轨”的正确解读。

    2 对“中药与国际接轨”问题的一些“通识”

    所谓国际接轨(be gear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从广义上讲,就是使一个国家的一切事物与国际上的事物连接到一个“轨道”上,这个“轨道”也可以称为国际标准化,从而使全球的事物发展得到统一化。中药与国际接轨,就是接“化学药之轨”、“植物药之轨”!

    这是当前对中药与国际接轨较普遍的解读方式之一: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就是用西医理念来改造中医,中药必须西制;强调中医药要和西方主流医药接轨,才能实现中医药国际化[4];中药新药的申报按美国植物药的申报要求,疗效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标准(评价标准和国际接轨),为了使中药产品早日打入国际市场,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将中药定位为食品出口到某些发达国家,以图“曲线救国”[5];在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采用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来进行研究[6];也有人主张中药在国际上申请和取得专利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厂家用中药产品的主要有效成份去申请专利[7]。并且也有不少论者认为,我国中药应像植物药那样,搞些提取物出口,易于质量控制,可以达到西方国家标准,就可以得到认可。从商业角度看,这也许是一条创汇之路,具有较好的短期效益,但从长远看,从弘扬中医药文化看,就会使具有系统理论的中药降低为没有任何价值的草药或植物药,将可能造成中医药自然消亡[8]。再者,在“中药与国际接轨”过程中,语言翻译、文化认可等方面可能会丧失中药的独特特点、特色甚至特征。如有人鼓吹中医药是“东方医学”,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去中国化”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9]。

    3 重新解读中药应接之“轨”

    在此,先回到接轨的本意上。“接轨”本是一个交通术语,原义专指分别修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或铁路轨道并轨连接起来。笔者认为上述这种接轨可称之为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与国际的“硬接规”,这种接轨方式看重的是当前现成的“轨”——已有西药或植物药的“国际的标准化”和“国际的统一化”,而忽略了中药的自身特点。由于忽略了中药这列“火车”是否适合于在“化学药之轨”或“植物药之轨”上行驶,势必会对其进行按照现有轨制的改造。而中药逐渐异化为植物药,甚至是西药。可见,按此认识中药所接之轨,造成了“按轨改车”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因此中药不能盲目的“硬性”接现成的“化学药之轨”或“植物药之轨”;但是中药发展偏偏要走自己的“独木桥”,与西药 “井水不犯河水”,势必是固步自封,同样会走进死胡同,单单从语言上(尤其是专业术语),中医中药就必须与当代医学药学术语接轨,用现代科学语言将中药讲明白是中医药国际化最该做的事情之一[9]。此外,通过科技创新还可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的优势及各自成功经验,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从而引领未来的医学发展[10]。

    因此,中药不能西化并不意味着中药不要现代化、不要走向国际。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11]。如前所述“国际接轨”这个“轨道”也可以称为国际标准化。那么中药走向国际,实现“中药标准的国际化”是核心内容。也就是要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12]。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虽自古传至周边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中医药水平与我国相差甚远,而未受中医熏染的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了解少之甚少。因此对于中药自己的轨,即系列标准规范,只有中国才有资格制定。迄今,国际上没有中医药的“轨”,因而在中医药方面,绝大部分标准规定,只能由中国自己依据几千年的经验及实践制定,并力争得到国际认可——即向国际铺轨,并使之成为世界传统药物标准的典范。当然,在制定有关标准规范时,也需要参考目前国际惯例和西医药以及西方植物药标准规范中先进可行的方面,一则完善自我,二则易于为国际尽快认可[13]。

    对于如何铺设中药进军国际之轨和中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研究,笔者所在课题研究小组已经开展了探讨性研究。对此我们提出:在充分体现中药特点基础上,借鉴生物制剂生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建立以生物评价为核心的中药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即建立基于道地优级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及标准[14~15],从常规、化学和生物活性/效价多重角度共同把关中药内在质量,逐步构筑和完善能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我主人随,兼容并蓄,普遍认可”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16]。目前该研究思路及方法已经被收载于即将付梓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中药质量分析》中,为教学中重新解读“中药与国际接轨”问题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吴清和.中药药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峥涛,梁光义.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万江心,公望.中医药国际化不能数典忘祖—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专家访谈录.中国医药导报2005,2(19):28~30.

    [5] 邝慧玲,黄桃园.中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6~588.

    [6] 黄文卿,徐怀伏.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维度下的中医药国际化障碍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10,6(5):1~3.

    [7] 刘盈盈.在创新中接轨—中医药专家纵论中药研发未来.首都医药,2004,3:12~13.

    [8] 贾谦.我国中医药与西方植物药的双向接轨.辽宁医药,2003,03:36~37.

    [9] 陆金国.中医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环球中医药,2009,2(3):205~206.

    [10] 万钢.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1~2.

    [11] 蔡宝昌.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措施与相关思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334~337.

    [12] 焦广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2008,3(6):342.

    [13] 贾谦,杜艳艳.中药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药业,2003,l2(3):10~11.

    [14] 肖小河,金城,鄢丹,等.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中草药,2010,41(4):505~508.

    [15] 李寒冰,鄢丹,曹俊岭,等.中药生物效价检测用对照品的选择与标化.中国中药杂志,2009,34(3):363~365.

    [16] 肖小河,肖培根,王永炎.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19~123.

    相关热词搜索: 中药学 中对 接轨 中药 解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