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关于提升(江西)吉安市农产品竞争力的思考

    时间:2021-09-26 16:27: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农产品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并能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目前,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作为农民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而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农产品竞争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大市场需求与大流通的格局也基本形成。对于农业基础大市的吉安市来说,吉安市的农业以什么产品竞争,又将如何参与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谁来参与竞争。这些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从战略上考虑,我们应当把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到农业工作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吉安市农产品竞争力现状分析
      现状之一: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农产品多元化主导格局,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农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规模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因而,在总量上农产品竞争力还不足
      近几年来,吉安市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成效显著。2003年,吉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达102.94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比2002年增长4.02%。其中,粮食作物27.53亿元、多种经营75.41亿元(经济作物占5.3232亿元),分别占26.74%和73.26%(经济作物占5.17%),多种经营的总产值是粮食作物总产值的2.7倍。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为67.23亿元,农业商品率达到66.48%,已基本形成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花卉苗木、优质粮油、林化等六大主导产业。可见,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吉安市已形成农业主产品多元化为主导的格局;同时,由于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为发展优质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但是,农业结构仍然不太合理,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规模优势不明显,从而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整体效益还不高。从2003年产值比来观察,吉安市的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服务业之间的产值(按现价)比为49.03:10.73:27.91:3.96:10.58:1.75,农业产值偏重,但具区位和生态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其产值偏低。从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来分析,除中稻及一季晚稻、豆类(大豆除外)、药材、西瓜和青饲料有所增加外,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反而减少,有的减少幅度还相当大,主要农作物产量绝大多数也都下降,有的下降了96.15%。从农产品基地规模来看,吉安市主导产业基地除永丰早辣椒、峡江烟叶、泰和肉牛、永新蚕桑、吉水优质大米、万安水产等外,其它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均没有形成区域规模集聚优势,给专业市场建设和组织货源造成一定难度,对国内外一些大客商的吸引力不强,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吉安农业生产总值的商品率虽然已达66.48%,但比赣州市农产品商品率69.6%低3.2个百分点,比江西省农产品商品率75%低了近9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80%—90%的农产品商品率更是相差甚远。
      现状之二:突出了主导产业特色化,培育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食品)生产基地,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牌不响,因此,在质量上农产品竞争力有差距
      吉安市围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在主导产业特色化上下了很大功夫。到2003年底,初步建成了永丰、吉州、青原的无公害蔬菜,吉水、泰和、吉安、安福的草食畜禽,吉水、泰和的花木,泰和的乌鸡与肉牛,峡江的烟叶与水产,万安、峡江的水产,永新的蚕桑,遂川的鹅鸭与果茶,新干的红桔与药材等几大优势特色产业区。且通过各种名特优新产品的系列开发,突出特色,实行集中连片种、养,初步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吉安市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覆盖面积达15.4万亩,建立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同时,为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到2003年底,全市颁布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地方标准22项,农业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有9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证,2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市新增14个绿色食品标识,绿标总数居全省第一。主导产业特色化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吉安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仍然偏低,品牌效应还不强。目前,从农产品的中间消耗与增加值之比来看,在吉安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中间消耗与增加值分别占40.4%和59.6%,中间消耗所占比重太大。从吉安市的几个有品牌的农产品的影响度来看,2003年底我市除“永丰”、“绿海”、“狗轱脑”、“安富”、“秀川”等江西省著名商标,井冈毛竹、安福火腿、吉安香樟和新干杜仲列全省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外,其它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还未形成品牌效应,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相适应。实际上,吉安特色农产品有相当好的基础,一些传统农产品也颇具地方特色,但因品牌宣传力度小、经营方式落后,加上品质没有随市场需求而进行科学改良,故此,遂川板鸭不如赣州沙地板鸭叫响、泰和乌鸡不如黑河乌鸡和崇仁麻鸡闻名、新干红桔不如赣州脐橙走俏,泰和肉牛不如高安肉牛声势浩大、安福火腿不如金华火腿畅销……,这种差距也使吉安市农产品缺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现状之三:兴办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了农业招商力度,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延伸了链条;但农产品加工相对落后,缺乏带动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真正龙头
      近年来,吉安市围绕主导产业和系列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兴办了一批加工企业,延长了农产品加工链条,形成了一定的牵动能力。截止2003年底,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11.29%,在农产品加工业中仍居首位;木材加工业占2.52%,由2000年的第二位退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五位;医药制造业占4.82%,由2000年的第六位跃居第二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近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69家,市级龙头企业有53家,省级100强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有3家。2003年,全市引进农业项目377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个;合同引进资金23.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85亿元,是上年的2.3倍,农业招商引资额居全省第三位。玉泰蔬菜、香港汉华、江西绿洲、金安林化、峡江蛔鱼、安福康达等一批招商引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为吉安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起到了带动作用。
      可是,吉安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链条短。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1,高的甚至达到5:1,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为0.8:1,而吉安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仅有0.21:1。我市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精深加工不够,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度为80%—90%,中国为45%,吉安市仅为26.4%,仍然停留在粗加工层次;另外,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带动能力弱,起不到应有的龙头拉动基地的带头作用,即使象永新县的“新锦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农户最多,也只有1.1万户,而根据2003年浙江省农调队的专题调查,该省平均每个畜牧业加工企业就能带动农户13668户。在全省“百强”重点龙头企业中,吉安市只有6家,其中达到农业部认定标准的龙头企业全省有20家,吉安市仅有1家。
      况且,吉安的农业经济外向度不高,成为吉安农产品外销的一个制约因素。近五年江西省农产品年均进出口总额仅1亿多美元,不到全国的1%,且以资源导向型为主,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然而,吉安市境内多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大系统;江西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位,而吉安的森林覆盖率居江西的前列,农业资源虽经多年开发,尚未遭到大的破坏,生态环境较好。但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还不多,大多数农产品达不到国内外市场的无公害要求,无公害农产品仅9个,与“绿色吉安”的称谓不相符,也对农产品的国外市场准入和提升竞争力造成很大制约。
      现状之四: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推进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但农产品营销体系还不发达、营销手段落后,经营管理机制不活,促进农产品竞争的机制还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吉安市发挥地处江西中部和对接长珠闽中转站的区位优势,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先后建起了永丰蔬菜批发市场、各县(市、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15个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在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农副产品销售网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为我市农产品物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多方引导,大力扶持,促进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04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员总数达25.7人,辐射带动农户41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全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促进了大宗农产品的有序流动。
      毋庸置疑,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多数农民未能走出去开拓外埠市场,仍采用以往提篮小卖式的销售,批量销售主要靠农民经纪人牵线搭桥,中间环节多,农民获利甚微;而且不能规范签订经济合同,营销中经济安全意识差,维权意识不强。同时,农产品还缺乏网上销售、订单销售、直供直销、连锁配送、专营专卖等现代营销手段,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供求不相适应,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吉安市的农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流通组织之间、流通组织与基地之间、基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目前绝大部分是买断关系或原始的契约关系,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二、提升吉安农产品竞争力的思路与建议
      出路之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比较优势为原则,优化农业结构,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发展优势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必须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比较优势”为原则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把优势农产品集中到优势产区,集优成势,既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价格,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其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区域性调整,应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吉安市应以服务长珠闽三角城市群为农业发展目标,当务之急是切实搞好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避免各县(市、区)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尽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或产业区。(1)沿京九线、赣粤高速和105国道的县(市、区)及中心城市的郊区突出“精”、“新”、“优”,做好精品园艺、花卉苗木、优质种苗、水产养殖、药材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把工艺做精、把品种做新、把质量做优。(2)永丰、安福、遂川、井冈山、永新等边远县(市)突出“大”、“特”、“强”,做好无公害蔬菜、火腿特色产品加工、优质蚕桑以及生猪、畜禽等优势产业,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特、把品牌做强。(3)利用吉安“绿色”资源优势,挖掘和发展新兴农业产业。江西是个天然绿色大宝库,森林覆盖率高达59.7%,居全国第一,而吉安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5%,居全省前列,完全可以把草食家禽、肉牛、林业、观光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带。
      其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种养业内部的调整,应大力发展劳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作物,继续增加畜牧产品和水产产品在农产品内部的比重。我国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主要国际竞争者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耕地密集型的大部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生产成本较高,只有劳动密集型而又不利于机械化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水果、蔬菜、茶叶是典型的劳动力较为密集型的农产品,同其他大田作物相比,许多果蔬产品的生产活动很难完全实现机械化操作,必须投入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而吉安市属丘陵地区,大部分地方不利于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且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因而吉安种植业的调整,可以通过生产更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农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的。但从2003年的发展势头来看,并不乐观。如蔬菜种植面积为70326公顷,比上年减少了1265公顷;烟叶播种面积636公顷,比上年减少了579公顷,下降了47.65%;油料播种面积120436公顷,比上年减少了11652公顷,下降了8.82%。
      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一直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而我国的价格又比国际市场低50%以上,可见,草食畜禽的发展潜力巨大。吉安市拥有天然宜牧草地面积达250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而我市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比却为50:26,畜牧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在产业调整结构中,应该把发展草食畜禽作为一个重点。泰和肉牛、吉水白鹅、遂川红毛鸭等,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在“绿色”、特色上做好文章,在靠大附大上做文章,力求在品种和质量上有突破。另外,吉安市水域面积达140万亩,淡水资源丰富,鱼类品种繁多。近些年来,在峡江和万安等县初步形成了蛔鱼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同时,鸡尾虾、鲈鱼、鳊鱼、玻璃红鲤鱼等高档水产品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我们认为,市委、市政府很有必要出台统一的相关政策,鼓励在岗干部、职工,特别是乡镇“五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或合办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养殖基地,促进吉安市农产品从量到质的飞跃,进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出路之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实施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根据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资本投入增长而劳动投入减小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农产品竞争力必须建立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美国农民人均生产土地是1000亩、加拿大更高达1600多亩,而吉安市的农民是人均1.3亩地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几分地,形成不了规模,土地利用率低,农产品成本成倍增加,农产品竞争力较弱。
      吉安市要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基本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必须在规模经营中有所作为。就目前而言,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实践途径很多。一是互换,即农户之间平等交换土地使用权;二是转包,即不便经营耕地的农户将承包地转包给他人;三是转让,即从事其它行业完全脱离农村的家户(如参军转干、升学就业等)将承包地的承包权转给他人;四是租赁,即在有偿和自愿的条件下,由公司、集体或种田大户租借农户承包地;五是入股,即农户把承包地作为股份加入到企业(公司)或其他组织参与分红;六是家庭农场或庄园经济,现代庄园主有资本、懂技术、会管理,在应用现代技术和使用机械上,有一定优势;七是倒租返包,即村集体根据需要,在坚持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的前提下,从农民手里将分散的土地租回来,化零散为整体再返包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实行集中经营。为此,一方面,吉安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和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将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其他有规模的农业公司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以“股田制”的形式,实行规模经营。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建立的首家现代农业公司——扬州东鸥高新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公司,规模开发、集约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入股并按股分红,如果农民继续参加农业劳动,则可以吸纳为公司的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农民工资收入和分红也逐步增加,甚至还可以通过股权转让,享受股票增值的利益。吉安市也可以结合实际,选择有优势、有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示范,创办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摸索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标准化管理经验,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出路之三:抓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提高农产品加工率,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吉安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太低,农产品的附加值过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是介于第一、二产业之间极其重要的主导产业,因而被称为永不衰落的“1.5”产业。据资料显示,农产品产后加工,粮食增值1—4倍,畜禽产品增值1—3倍,果蔬增值1—10倍,吉安市农业总产值约102.94亿元,假如产后加工提高10个百分点,按增值1倍计算,农民收入就增加10亿元以上。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总量较少,加工程度仅为26.4%,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率80%以上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发达国家有的达到3.7∶1,我国在0.43∶1之间,吉安市为0.21:1,远低于国外和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吉安市现阶段要以建设优质粮食和优质畜牧、水产品加工基地为基础,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加工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并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
      一是鼓励和大力扶持现有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规模,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积极引导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加强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和资本的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
      二是鼓励加工企业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主动向产业化延伸;支持和鼓励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以企业联结农户、以基地联结农户。企业再次创业的重点领域放在饲料加工业、果蔬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食用菌加工业、茶叶加工业、肉禽蛋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上。
      三是要大力引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集团,到吉安来生产,把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农产品加工业为食品工业提供中间原料,食品工业为农产品加工业消耗产品及半成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
      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据我们调查,农产品加工业准入门槛较低,前期投资规模也不算太大,而民间资本也有投入农产品加工的欲望。因此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加工,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上下游产品的加工,从而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方面延伸加工链条,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
      出路之四:强化质量体系建设,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任务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吉安市的一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畜禽肉等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能否把产品打出去,关键要看品质和质量安全能否过关。如果我市农产品质量上不去,安全不过关,不但难以拓展新的市场,而且现有的市场也可能丢失。就吉安市目前的现状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设置农产品安全质量速测点。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地县(市、区),建设满足地方主要农产品检验要求的检验手段和机动性强、贴近农村的快速检测项目,设置农产品安全质量速测点。特别是无公害食品,应该建立相应的检测机构,加强批发市场环节的质量检测,开设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把好市场准入关,通过质量稳定地占领市场。
      二是突出抓无公害、绿色产品农业标准的制订,发布地方标准。突出主导产品,围绕粮油、蔬菜、茶叶、水果、畜牧、水产等支柱产业,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标准;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对传统的名特优产品,因地制宜并参照国际标准修订地方标准,积极争取实现原产地域保护,形成品牌优势;根据标准将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环节,纳入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范围,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地方农业标准体系。
      三是加强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优良品种的培养,优化品种结构,形成各自特有的专用性品种。可向农业研究机构购买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形成个性化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独立开发新品种,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农作物的耕作改制、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技术,以及畜、禽、鱼集约化饲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确保生产出营养性高、安全性好的优质农产品和专用性农产品。
      四是加强农产品的品牌经营。一方面,鼓励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如美国加州年产脐橙200万吨,出口均统一使用“新奇士”商标,而吉安的茶叶、板鸭、蔬菜、大米却分别被多个已注册的商标分割,显然,“品牌战”的格局无法适应这一战略决策,必须迅速扭转。建议组织行业协会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统一的商标,各企业可以有偿使用商标,但需要经过类似于认证的过程,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全面实施原产地名牌战略,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创名牌工作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产品。在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分级包装上市,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品质、改善包装形象。再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品牌的宣传、促销手段。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宣传媒介开设专栏为企业提供宣传平台,使品牌农产品能迅速走进市场。
      出路之五:培育和壮大竞争主体,加快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窗口,搞好农产品流通组织建设,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流通网络,开拓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心),建立销售窗口。从国际经验看,商品流通对生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大生产。近年来吉安市建立了地方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这些批发市场和一般的集市贸易没有本质的区别,市场营销能力比较弱,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份额,从而直接体现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不足。因此,要努力扩大市外销售比重,在市外大中城市增设农产品流通窗口或销售网点,拓宽销地市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各县(市)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在交通便利的重要农产品产地或集散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乡村集贸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产地批发市场。比如,在巩固八都粮油市场、永丰蔬菜批发市场、泰和乌鸡市场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吉安农产品批发市场、泰和肉牛和市场、万安(或峡江)水产品市场、井冈山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大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的集散吞吐能力。
      二是加强流通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农产品运销队伍。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非赢利性或公益性农产品中介组织来维护农民利益。为此,吉安市要积极培育代理商、批发商等中介人或中介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民间流通组织,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导企业开展名优农产品销售服务。同时,推动农产品与生鲜超市对接,鼓励有实力的连锁超市建立统一的配送中心,有效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另外,各级政府要帮助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组织建立一套快速有效、可以共享的农副产品信息网络,把经筛选的农业科技信息传到各乡村,县、乡要组织部分干部集中精力抓流通,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级政府应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引导农户自愿组织建立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销售、流通中的作用,规范经营销售,形成小生产、大群体的经营格局。同时,各级政府要协调好农民与加工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建立起农产品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与加工出口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并与分散的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以求取得共同高效发展。
      出路之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这是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一是要大力开发农村智力,提高农民素质。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因此,在充分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联动作用,利用农村基层党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阵地,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实施专家现场指导和农业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经济理论和农业种养技术,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业人才。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和技术到农村去创办经济示范实体,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通过他们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议制定如保工资、保职称、保贷款、保土地使用、免部分税收等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或到农村去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示范实体带动农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加大力度抓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克服知识老化,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要考虑分期分批派送有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或外出挂职锻炼,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应用、推广相配套、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园区建设,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使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相关热词搜索: 吉安市 江西 农产品 竞争力 提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