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

    时间:2021-02-05 07:53: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本专题立意于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对外关系这条主线,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系统考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崛起过程。

    【知识梳理】

    一、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开始向近代平等外交艰难转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给自己的藩属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

    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中国国内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上有条件的收回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4.1924年,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取得了外交领域的另一重大成果。

    5.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的运动,要求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这一运动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6.“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侵华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导致东北沦丧,华北危急。

    7.“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调整政策,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抗战。

    8.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英美支持下取得一些外交成就:1943年,废除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确定了中国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蒋介石作为中国元首参加中美英开罗会议;参与筹建联合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新中国成立初期:(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基本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 50年代中期开拓外交的新局面:(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3)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开始重新走向国际舞台,并打破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外交,这些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3.60年代对抗苏美: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紧张;中国援越抗美。

    4.7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和转机:1971年,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5.新时期的对外政策:(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外交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如发起成立上合组织等。

    【考点解析】

    一、晚清政府外交的艰难转型

    自《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从理藩院、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设立,中国被迫从封闭的天国中走出来,由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艰难转型,自郑和下西洋后封闭了近400年的中国被迫重新向世界开放,这在客观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史学界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基本持否定观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巴黎和会拒绝签约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的改定新约运动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抗日战争的胜利更使中国大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把中华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考查国家的进步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是高考常见的命题点。

    三、共和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崛起

    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此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以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专项训练】

    1. 1853年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表明当时马克思()

    A. 明确谴责了英国对华的侵略扩张

    B. 对鸦片战争性质缺乏全面认识

    C. 认为旧中国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D. 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

    2. 1918年12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但不久《每周评论》有刊登文章说:“什么公理,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条宣言,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当时中国人“站起来”的做法是()

    A. 五卅运动 B. 五四运动

    C. 新文化运动D. 土地革命

    3.从下表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①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协同作战的结果 ③中国人民最早开始了反法西斯战争 ④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新中国是不可欺辱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 不结盟政策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 D. 求同存异

    5.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出现该趋势的原因是()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③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④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希怀柔远人之道。……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藉此些微远物也。

    ——乾隆帝谕令两广总督驳英国商人

    材料二 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摈弃“荒岛孤人”思想,变闭关主义为开放主义,致中国于富强之境。

    ——孙中山

    材料三 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毛泽东

    材料四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阅读上述材料,归纳这些材料中的主人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中的“对外交往”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其国内外背景。

    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被唤醒,将会给世界带来震撼。

    ——拿破仑

    材料三 1943年,美国史学家曾说:“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机遇,战后,中国无疑将会作为一种力量,一个大国出现在历史舞台……这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材料四 当今世界最少有五个力量中心,即美国、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千年变局”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以来各个阶层为“唤醒这头雄狮”作出的努力。

    (3)二战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结合材料三分析二战后中国崛起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世界格局,谈谈你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崛起 近现代 开放 第六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