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创新型国家: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时间:2021-03-05 07:58: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高校作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先进文化的中心,应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中肩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高校;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黄伟良,谢建平,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助教,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5-0180-04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社会发展自觉的理论标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高校作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先进文化的中心,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应该成为高校努力追求的生存境界和价值支撑。关于“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要构建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石

    “基石”的结构、特征、个性,决定着社会的发展速度、质量、方向等。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基石”,进一步树立开放式的人才新观念,深化教育体制创新,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首先,高校是新观念、新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是新思想的策源地。高校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不仅能把世界的先进观念引进来,而且能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锐意创新,培育新观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高校始终扮演着传播新知识的重要基地的角色,能与时俱进地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奠基石的作用。同时高校又是新思想的策源地,在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中,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为整个社会的创新提供新思想的源泉。

    其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高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前专业性高级人才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高校来培养的。同时,高校又是国家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每年为国家输送大量的毕业生,在众多毕业生中,大部分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第三,高校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要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来完成。高校作为教育中心之一,处于教育体系的顶层,处于知识的上游核心,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体和高新技术的主要源泉,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提供巨大的知识贡献。

    (二)高校科学研究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核心”是事物内核、核心的组成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围绕科学研究这一“核心”,实现国家的原始创新,推动集成创新,促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最终实现国家的自主创新。

    首先,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手段。我国自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发展迅速,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科研基地建设稳步发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211工程”建设,尤其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大量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实现自主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方法。高校学科综合齐全,学术氛围宽松,年轻人才不断涌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投资省、效益高,有利于大力开展基础研究领域原始性创新。高校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源头作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企业提供高新技术和专利,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了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为国家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第三,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进而实现产业化,企业运用高校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贡献。还有,高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与人才密集中发挥强大优势,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出独特的贡献。因此,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关键”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必须正确认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一“关键”,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首先,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为社会排忧解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高校和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就很难适应WTO下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和挑战。为此,高校可以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用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和产业带的概念和方法,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造,形成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企业集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优化,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其次,高校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与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当前,我国教育和科研高速网络、数字图书馆、大型仪器设备等已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部分高校也开放了大型科学仪器或建立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运行环境、信息平台和社会呈现出良性的互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向社会,特别是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国辐射与共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加

    快了我国原始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我国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院所,这些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当前部分高校与研究院所的联合、合作,与高校重组、共建,实现了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科教紧密结合单位,探索了推动科技、教育结合的新途径,使高校和研究院所优势互补,对加强我国的原始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一方面加快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了高新技术向企业的快速转移,实现了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归宿

    “归宿”是事物发展的落脚点,也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根本目的,这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者们对人的设计先后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伦理人、政治人、经济人到全面的人。党的十六大报告最后将中国人民的发展归结为“全面的人”,从而达到了中国社会历史和中国思想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高校的办学目标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

    其次,构建创新型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人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一以贯之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主题。而高校也在为了人的问题寻求着人的全面发展,这又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根本目的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是内在统一的。

    第三,高校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高校利用自身资源将“人”变成“社会人”或“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对人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或提升,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创新型国家也必须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思想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行提升,其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两者又是内在统一的。

    二、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高校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几点对策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首先,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规划和启动实施“中国大学科技创新工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动机制创新。构建中国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整合和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培育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鼓励自由研究和跨校、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凝练创新方向,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数据共享。加强科研条件大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强高等学校科研的组织工作,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任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其次,进一步建立起开放有效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开展,需要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紧密联系。要不断缩小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打破封闭的研究开发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合同研究、共同承担国家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程度。要积极鼓励部分科研机构并人高校,与高校现有的系(院)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力量。最终形成企业、研究院所、高等学校等体系要素在创新活动中有机联系、紧密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三;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通过高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现有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和研究方向,加快整合高校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相关院、所,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实验室,创建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逐步推进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强化创新机制。发挥高校在创新型国家构建中的积极性

    一是要建立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要在聘用制度、职称晋升、科研岗位管理制度上大胆创新,通过公平竞争,使他们的创新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要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年轻创新人才,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鼓励更多的年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制度,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鼓励多出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对承担科研任务多、科研成就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显著的人员,要通过高工资、奖励、股份和期权等多种形式,使其收入与贡献挂钩。认真落实知识产权作为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真正使一批人才先富起来。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创办高技术企业或通过兼职、离岗等形式转化科技成果,注重发挥高校教师在咨询、信息服务等创新中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大各种人才计划的支持力度,形成和汇聚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队伍。根据新世纪对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和年轻骨干教师的需要,继续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统筹考虑,合理设计教育部奖励和资助年轻人才的各种计划,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构成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资助和奖励体系。继续实施“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等。在加强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还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特别是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低迷,是我们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大好时机。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吸引、聘用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

    (三)以市场为导向,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

    一是高校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主动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高校依法自主调整学科专业”的新机制,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调研论证制度、专家和用人单位评议制度、专业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就业率公示制度等,努力优化高校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从学科专业的外延拓展和内涵改造两个方面着手建设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重点加强学科前沿、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急需的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科是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将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它是高校的基本元素,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知识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的基地。高校应经过深入调查论证,按照“突出特色,瞄准前沿,综合布局,优化环境”的学科建设思路,对学科专业体系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采取加强基础学科,扶持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加强前沿学科、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急需的学科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学科专业口径,为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知识领域宽广、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合力育人环境。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使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急需的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前列。

    三是围绕构建创新型国家系列战略目标,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高校科技发展要强调国家目标,强调多学科交叉、集团协同作战。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学科前沿,结合高校的优势,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和材料等领域,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组织方式,增强调控力度,引导和培育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力争有新的突破,取得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推动我国高水平基础研究的较快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N].科技日报,2005-11-07.

    [2]谢焕忠.培育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3-01-13.

    [3]新华社.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中国网,2006-02-09.

    [责任编辑:皓生]

    相关热词搜索: 肩负 着重 历史使命 高校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