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毛泽东同志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时间:2020-03-29 07:55: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问题的解决事关中国革命的成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狭隘性和两面性。只有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和改造,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毛泽东同志虽然不是最早关注农民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却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成功开拓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阶级特点的分析,论证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从而论证毛泽东同志对农民的思想启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思想启蒙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

    作者简介:贾长柱,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88-02

    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新式的农民战争,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在广大农民群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是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同志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成功开拓者。研究毛泽东同志对农民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对于深刻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无论是国外帝国主义还是国内封建势力,其压迫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不动揺半殖民地农村封建阶级的基础,便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毛泽东从民主革命两大基本任务的角度阐明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柱。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基础。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农民必然是主力军,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形成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必然要求对农民实施思想启蒙和改造,使他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意识。所以,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是事关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十分必要

    农民虽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农民自身存在严重局限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革命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政治远见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生产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是社会主基调。依靠自给自足,农户基本可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交换较少、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使得农民在思想上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狭隘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农民阶级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但由于他们局限性,使他们无论是政治眼光、社会视野都受到很大限制,一部分人无政府主义思想严重,这所得他们很难担当起领导革命的重任。第二,具有自身狭隘自私性,革命坚定性不足。中国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在这样的制度、体制下,中国农民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定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民受到的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又前所未有,所以他们一方面有革命的要求,强列盼望通过革命获得土地,另一方面又特别担心革命风起云涌后会损害自己的的既得利益。这与当时存在的中国无产阶级有很大区别,无产阶级一无所有,而且受到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尤其剧烈,其贫困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所以他们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革命坚定性最强。第三,具有天然焕散性,组织纪律性较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带来的影响根深蒂固地体现在农民身上。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使农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无政府主义倾向严重。农民存在着反映小生产特点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第四,文化水平相当低,对先进文化理论具有排斥性。中国封建文化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在低水平的生产力、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制约下,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相当低。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这严重制约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第五,封建思想严重,缺乏民主意识。封闭式的生产方式在经济生活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封建宗族式的生活模式时刻制约着农民。中国农民运动早期领导人彭湃同志针对海丰农民的文化状况指出指出:“农民的思想以反抗(革命)为罪恶,以顺从(安分)为美德。”

    综上所述,中国农民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在广大时农民群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是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保证。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启蒙至关重要

    对农民在斗争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性与落后性的正确把握和辩证分析,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前提。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中国,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几乎被社会变革所遗忘。

    1925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的阶级斗争的程度”,“五卅”惨案以后,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毛泽东开始“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他认为,农民文化心理的保守性和落后性,根源于封建宗法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因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农民运动将“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

    1927年,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个严峻的新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在远离城市进行游击战争,大量吸收农民入党,农民的消极心理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农民文化意识的落后性,在红军和根据地初创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显现。毛泽东同志对农民的文化心理作了深刻的概括和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新思路。这一认识,使他高度重视对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这有力地保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农民的两面性作出了全面分析和科学结论。他竭力要用马克思主义去影响、教育和改造农民。他说:“就经济因素说,农村比都市为旧,就政治因素说,就反过来了,就文化说亦然。”他认为,农民的经济形式、生活形式、某些观念形态、风俗习惯带着“浓厚的封建残余”,这是农民弱一面;农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基本方面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毛泽东同志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成功地对农民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四、毛泽东同志对农民的思想启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农民的文化观念呈现出革命性和落后性互相交织的复杂状态,能否对普遍存在于一般农民之中的主流意识与社会心理进行准确把握,改造和提升农民文化观念的革命性,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指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快跑。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取舍”。

    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他与农村的天然联系,使得他对普遍存在于一般农民之中的信仰追求、风俗习惯和心理意识,特别是农民对传统社会的秩序的反抗精神尤其熟悉。在大革命走向高潮之际,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对农民的造反精神作了新的解读。他把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唯物辩证法,把历代农民造反精神升华到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高度,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独特的新道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提升和超越了农民追求社会公平和绝对平均并存的传统,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土地革命时期,他发展和提升了广大贫苦农民平分土地和消灭封建剥削的合理要求,形成了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他把农民争取社会公正平等的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融合起来,深刻指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包括农民在内的几万万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为了批判党内在中国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问题上出现的“左”、右倾错误,毛泽东同志又批判了农民迷信书本与崇拜权威的保守意识。他着重从同志关系、政治任务的高度上,而非文化心理角度上来分析解剖这种落后的心理意识。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深刻指出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着认为“书本上说的就是对的”这种本本主义的心理。

    中国封建社会,在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学的经学传统,它告诉人们,人类的认识和全部的历史规律都已经由独领天命的圣人写在经典里面了,后人所要做的至多是对经典的注释而已。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迷信书本和崇拜圣贤的保守的文化心理。这种保守思想渗入到共产党内来,与外来的“洋”教条主义相结合,就成为教条主义在共产党内盛行的土壤,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清除教条主义,防止主观主义,了解中国情况,树立“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种“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并且逐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农民文化观念的辩证扬弃、改造和提升,在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式农民战争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注释:

    豍豎毛泽东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豏彭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9.

    豐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6.

    豑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豒江荣海,等.从孔子到毛泽东.文津出版社.1999.

    豓尹小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改造的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