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0-04-02 07:57: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的高度关注,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

    1.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1991)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关于文化移情的概念,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Samovar & Porter (2001:284-286)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感情基础,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感情并能够以积极方式驾驭自己的感情,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刻板化的态度;其二是认知层面,包括译解和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逻辑、意图、思维方式、批判思维,以及修辞可能性。顾嘉祖(2000:220)在界定了多种多样的移情概念后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高永晨(2005)将文化移情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上与之交际,从而保证双向沟通的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2008)。

    2.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贾玉新,1997:474—47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七种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二是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四是移情能力;五是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六是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七是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我们进行逐项解读,就可以发现Ruben的有效七要素,归根到底即交际者要尽量站到对方的立场来进行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Ruben七要素下的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情下的交际过程。文化移情能力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著名交际学Gudykunst(1984:181-183)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还是贾玉新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的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的五要素理论,都突出了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任何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有时会出现绝然的反差和根本的对立,常常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移情。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只有遵循和熟谙文化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外语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从而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语言。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刻苦努力,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文化移情完全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首先,要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和影视鉴赏,学习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学生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往往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文化相对性的规律,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传授,注意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1996)。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使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文化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该从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寒暄、问候、致谢、祝愿、抱歉、礼让、委婉、禁忌等都带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固定模式。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该说“不”的时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搪塞,因为我们的交际模式认为拒绝朋友的邀请或请求常常会导致友谊破裂,因此中国人宁可许诺也不愿直截了当地拒绝。但对于英美文化来说,这却意味着违背诺言,背弃所承担的义务。了解了这些,学生在听读的语言输入学习过程中,就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讲话意图,领会篇章的语意内涵;学生只有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超越本土文化的羁绊,做一个多元文化人,才能减少文化磨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英语教学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学习者创造各种各样的语境。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获得文化知识、进行文化移情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文化移情。如:开展竞赛活动——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组织外语沙龙、辩论会、专题讲座,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社会参与,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文化顺应能力。

    四、结语

    “达到移情的理想境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因此决定了文化移情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冷静地剖析文化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变换视角来理解、尊重既已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增强对异国文化的宽容和吸收,就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我们在注重培养学习者文化差异意识的同时,不能一味强调文化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人类基础之大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强调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类共性的东西,在强调本质一致的同时,可以把重点放在解释不同的原因上面。我们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既具备理解他国文化的能力,又有文化移情的意识,能正确地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同时又不会过度移情从而丧失自我,做一个既有情感意识,又不会迷失自己的成熟的交际人。

    参考文献:

    [1]Gudykunst,W.&Kim,Y.Y.Communicating with Stra

    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 York:Random House,1984.

    [2]Samovar,L.A.& Porter,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4th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1.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赵桂华.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134-136.

    [6]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38-140.

    [7]束定芳.语言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J].外语界,1996,(1):45-47.

    [8]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22-24.

    [9]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

    江苏教育学院“十一五”科研规划第三期课题: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jsjy2009zd08)。

    相关热词搜索: 移情 交际 中文化 跨文化 培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