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汉儒与王莽:评述西方汉学界的几项研究

    时间:2020-04-25 07:52: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人在《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史学集刊》2005年第4期),列举自己半个世纪以来论述汉儒的研著,这些研著大都严格地遵守了“学术研究应从理解贯通前人的研究著作成果开始"此基本原则。由于涉及到的一些西方研著在国内不易参阅,其学术成果有时甚至遭到歪曲,在此谨列其荦荦大者,如德效骞(Homer H. Dubs),《荀子:古代儒学的塑造者》(1927)和《前汉史》(三卷: 1938,1944,1955);包德(Derk Bodde)《中国的第一位统一者》(1938);毕汉思 (Hans Bielenstein)《汉室复辟》(三卷,1954,1959,1967);《剑桥中国秦汉史》(1986,中译1992),和余英时的一些著述加以评析。

    关键词:汉儒;王莽;秦政;官僚主义;知识阶层;西方汉学

    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7)01-0057-20

    一、 引言

    2005年秋,本人应邀至吉林大学讲授“西方汉学述评"。到校第一天,在吉大古籍所参考室读到臧知非《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史学集刊》2003年2期)一文,情不自已,写了《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与《考论篇》(《史学集刊》2005年4期与2006年1期)二论。同期间,在吉大“汉学述评"课中,评述了几项有关汉儒与王莽的西方研著。吉大师生说这几项研著(余英时的文章除外),在国内知道的人不多,希望我能将“评述"所及,见诸文字。当时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将这方面的论述写入上述二论(《史学集刊》, 2005.4和2006.1)。返美以后念兹于兹,今春至台北东吴大学客座,授课之余,撰成本文,以为上述二论的补篇或“余论"。

    二、 历史学现代化的根基

    钱穆师尝说“历史是一门富贵之学",原因之一是历史学属于高层文化(精神文明层次),人们须要首先解决“民生日用"等基本问题,才会想到历史回顾的问题;(此处指的是“历史学",不是国内一般人心目中的“历史"。这是本节论析的主旨)。哲学与此有异,越是动乱贫困时,人们越迫切需要哲理见地来安心立命,和对应信念失落的困扰。原因之二,是历史研究离不开史籍史料主证旁证等论证,需要完善的图书设备以参考大量文献和工具书。

    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研究学理上的。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世人常说“一套二十四史不知如何讲述"。在史学研究上,宏观的通识和微观的专精更是相辅相成,不能或缺。先师钱穆常谓历史学识有如建筑物的建构,由完整的图案到一砖一瓦都不能缺少;甚至可以说一砖一瓦(专题研究)之缺失,或者不会影响整个建筑物(史学)的安危及整体的运作;但整体图案(通史、通识)的缺失,则必然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危运作,非千万块精制的砖瓦所能补救。这更增加了讲授和著作历史者在道义上、学术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国内史学界对“历史知识论"的极度忽视。我在东方授课,开宗明义,必定向班上同学们(都是博士班、硕士班学生)提出这问题:“历史是什么"。同学们的回答分别是:(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2)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记述;(3)历史是人对过去的理解。答案(1)和(2)是早在四十年代我在初中一年级的中国历史课本第一章所读到的历史的定义,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看法;答案(3)则是接近“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了。近年来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不少人连定义(1)和(2)都忽略了,而只知定义(3)。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历史是一种知识(学问),是当前的人对过去的知识。如果无知无识,对过去何从理解(上列定义,3)?如果无知无识,又何从知道过去发生过何事(上列定义,1)?过去的记述(上列定义,2),只是历史研究的初阶,不是历史知识本身。[1](引言)

    因此,历史是一种知识(学问),这应该是最基本、最简明和最切实的说法。首先,这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教育体制中设置历史课程,和如何设定在各级学校里的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在育婴、托儿和幼儿园中不设历史课程(以说故事式的教学除外),因为在这阶次中,教育的任务是养育幼儿的身心和基本性格,除了一些基本生活习惯外,还未到正式传授知识的阶段。在小学里,历史知识大多溶入基础公民常识课程中传授,因为小学是培养基本公民常识和公民行为的阶段,历史知识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整体文化常识的一要素,或一环节(在这里采用“要素"和“环节",而不是“部分"、“成份"目的是突出历史和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本质)。在中学里,历史开始分科教学,因为中学的功能是传授现代各种分科专门学业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具备进入大学专门科系的基础知识)。在大学里,历史是高教系统所传授各种专业知识的一种;这些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会因为国家现实上或发展目标中的需要,社会人士的心态和风气,以及商业市场上的供应和需求,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待遇,但这些不同种类的知识(学问),其基本属性都是“知识",就像“如人饮水,冷热不同",但其基本属性都是“水",是“可饮之水"则是共同的。至于研究院所的课业,则是探求比专业更高一层的尖端前卫知识的更新与创发。以美国学制而言,大学本科的课业是传授历史专业知识; 硕士班和博士资格考试以前的课业是考索历史知识的根源和基础——某一历史知识是由何种研究成果得来的、其理论和史证的根据为何、其真理成份有多少等历史学术和“知识"的研习;而通过博士资格考以后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的研究写作则是知识创新的研发工作。

    从较宽广的学术文化领域来说,“历史是对过去的知识"这说法,也可以澄清关于历史学术的一些困惑问题。如果历史只是“过去发生的事(史事)"和“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记载(史书、史料)",过去的事早已发生完成了,对这些事(尤其是时代较早的)的记载也早完成了,则历史已是“事无可为",而历史家也是“无事可为"了。但国家和社会为什么要花不少的资源,而无数的历史工作者为什么要花许多的宝贵时光和精力心血来从事历史专业的工作?原因正是由于“历史"不只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和“过去发生过的事的记载",而是我们“对过去的知识"。我们要得到这“知识",必须首先接受传授这知识的有形(学校)、无形(自学)的教育(受业);这些“知识"必须要有不少人在大型的机构(如史馆、社科院、大学研究院)和少数个人书斋中努力去保存、传授(传道受业),和增长、改进更新(现代化)才能存有的;这些“知识"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现代学术真理标准(包括推理与实证)严格的考验。

    从历史理论(过去称为历史哲学,包括“历史知识论")来说,“历史是一种知识" 这说法,最能解释近代由西方传入关于“历史"的两句令人困惑的名言。第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指的不是“一切历史都是在现代发生的事",而是“一切历史都是现代人对过去的知识";另外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指的不是“一切历史都是像冯友兰所写成的思想史",而是“一切历史都是经过人的思想运作所得出的对过去的知识"。

    在这里要讨论一下一个困惑学术界的大问题:“传承"与“抄袭"。过去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是历古常新的名言。从学问的立场而言,要有学问必须要(向人)学,(向人)问。知识更是前人累积的成果。过去经学上的注、疏,以至于集解,除了极小数的“独见"之外,更是一大抄(所谓“疏不破注")。纵使是独特的艺文“创作",也要从临摹模本为基础开始。《荀子·劝学篇》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开章明义更说:“学不可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青出于蓝"自此成为学艺者最佳赞语。要点是“青胜于蓝多少"或“超出了蓝多少",而不是“青因袭(抄袭)了蓝若干"。

    相关热词搜索: 汉学 王莽 评述 几项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