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武林将逝,江湖长存

    时间:2020-09-10 07:56: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较之前的《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相比,徐浩峰的《师父》在叙事、人物塑造和思想的表达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在影片中,徐皓峰迎合后现代的语境特征,消解了传统武林侠骨柔情、善恶分明的样态,塑造了真实的武林现状,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两次重心的转移。因此,本文以《师父》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独具特色的武侠电影是如何弹唱“武林将逝,江湖长存”的英雄挽歌。

    关键词:后现代;武侠电影;《师父》

    一、后现代语境的概念阐释

    在英语中,后现代语境是 postmodern context,其中post,既有时间上的“过去、后”的意思,也有“反”“背叛”的深层含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反叛与超越,是对“元话语”、“元叙事”的合法性的怀疑,对“宏大叙事”、“历史”、“权威”、“中心”的消解。中国武侠电影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诸如《一代宗师》、《刺客聂隐娘》、《箭士柳白猿》等一系列艺术性较强的影片上映,为该类型电影提供了一种充满“后现代”特征的美学样式,即反对传统正邪不两立的核心思想,同时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复杂圆满,叙事线索也更加多元,甚至在剪辑上也不单单追求“以快取胜,以新夺目”的样式,而是付诸了一种节奏感,使观众在猎奇的同时,有时间去品评导演的创作,去思考玄妙的人生。

    二、《师父》的后现代特征解读

    (一)“多线索”叙事,破除“二元对立”的善恶模式

    就《师父》的叙事的内容来看,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武侠电影,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而是讲述了一个“开宗立派”的故事:民国年间,南方咏春拳法的师父陈识,为实现自己南拳北传的美好意愿,孤胆入津,却不料触动了不教给门徒真本领的北方各门派、各利益集团,最终以失败告终。“不授真本领给徒弟”这就与传统武林师父为发扬门派功夫言传身教的叙事内容不同,建构起的一个为了共同利益而排除异己、自我麻痹的武侠世界也是对传统武侠电影中典型的各派互融、互为表里、相互扶持的模式的反叛。《师父》的叙事内容并不是建立在恶的一方因人性的泯灭与丧失,对生命价值、尊严的肆意践踏;善的一方因人性的崇高与公正,对道德秩序、规约的遵从与捍卫,而是建立在为实现南拳北传的个人愿望,不断挑战规则,销毁秩序的基础之上,在实现师父的个人愿望时,导演让观众看到了武行精神的逐渐消亡,看到了所谓的名门正派的沽名钓誉,实现了对传统武侠电影“元叙事”的消解。

    (二)“圆形化”人物,解构“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

    《师父》中,由廖凡扮演的“师父”陈识,作为南方小拳种咏春拳的唯一传人,带着南拳北传的美好愿望与天津武术节大佬郑天傲来商讨“武行救国”。这一萌生于民国年间武术界里的自觉民族觉悟,可以说是南方拳师陈识的一种担当。而这样有担当,有武行救国责任的“师父”形象显然并不是导演所一心颂扬的,有担当,有英雄气概的南方拳师在破除种种魔咒,在对抗矛盾的一方中塑造了英雄的形象并最后艰难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在实现个人志向的同时,导演也向观众展现了师父利己主义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他的权谋与私心。这样的人物设定,一方面避免了人物的单一、扁平,另一方面与与后现代的语境向迎合,还原了真实人物本身的应该具有的欲望、目的与狭隘,实现了对于传统武林中“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与师父相比,耿良辰对于武术的热爱更加纯粹,对于家乡的怀念更加真实,在身受重伤,明知跑回天津就会丧命的情况下,依然徒步向前,推了最后一次车,见了他爱的女孩最后一眼,而后倒地死去,他的去世,是对传统武侠片“英雄不死”的人物设置的反叛,引发了后现代语境下人人“可死”,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可以说在耿良辰的身上,观众再次见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圆形”的人物性格,定义了一种新的“英雄主义”品格。

    三、“悲剧式”主题,唱响“武林将逝”的时代挽歌

    在徐浩峰所撰写的《师父》小说的结尾部分,陈识在告别妻子时说:“武术带给一个民族的,不是自信,而是自欺”。这句话虽然在影片中被隐去了,但是整个影片的基调依然沿着这个“悲剧式”的主题展开。相较于《一代宗师》和《叶问》来说,《师父》独特的悲剧精神体现在,电影中并没有如“叶问”一样的武学宗师来进行某种精神及技艺的传承。电影中的世界就是狭小的天津,而真正有能力、有志向或醉心于武学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死”去了。郑山傲作为天津武行曾经的领头羊人物,最终不得不在徒弟暗算自己后离开,以“去巴西种可可”;当陈识离去的时候,实际上也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门派的衰亡;耿良辰原本也可以如前两者一样仅是“离开”,即如林副官所说的“伤而不残”,只是要永远离开天津。可以说,《师父》中的悲剧感是浓墨重彩的,其中既有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耿良辰之死),还有现实主义中的环境悲剧(天津对陈识的驱赶)。

    結语:

    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信息,当代的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人类思想的延伸。在影片的结尾处,陈识虽打败了北方的“十八班武艺”,但依然打不败北方江湖中根深蒂固的武行规约,最后落寞离开,随着火车的徐徐向前,师父陈识被迫逃离,他的逃离隐喻了上个世纪武林的逝去,再度说明即便武林逝去,但规约仍在,江湖永存。

    参考文献: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载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34)

    [2]伊哈卜·哈桑.《后现代转折》.载王越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9—120)

    作者简介:

    赵雅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7级硕士。

    相关热词搜索: 长存 江湖 武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