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索罗斯“反射性理论”和“理性经济人”

    时间:2020-11-09 07:58: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为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范式,颠覆了“理性经济人”假设,重新审视了经济理性在市场中的作用,更加重视真实复杂的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在市场中的体现。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观点对“理性经济”人及索罗斯范式中的“人”作出新的批判和评价: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理性经济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索罗斯将人的不完备性、易错性、不确定性等加入了他的新的范式中,这种对人的认识,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它对人的抽象,仍然没有完整地把握人的规定性,特别是本质规定性。

    关键词:索罗斯;非理性;理性经济人;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A811;F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006-07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曾师从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受波普尔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影响非常深远。索罗斯不仅仅是一个金融家,他同时是一个充满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他又是一个将思想和理论付之于行动的实践者。

    在索罗斯从事经济活动的五十年中,经济理论界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一段时期。以西方经济学为背景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基础性的重大作用。然而,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投资理论,在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却遭受重大挫折,在解释和预测市场方面屡屡失效。索罗斯以他超乎寻常的投资绩效,有力地打击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不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且解决方案可以总是最优。索罗斯提出的反射性理论不仅证明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不总是对的,市场参与主体的知识是不完备的;而且证明了市场的非均衡和非理性是市场规律之一。

    下面,我们从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思想出发,来考察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哲学基础的“理性经济人”概念和索罗斯反射性理论的哲学基础。一、“理性经济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念。他认为,人性天性为善,自爱和仁爱是人的两种基本情感要素。自爱使人为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仁爱使人关爱他人,仁爱又是人性的核心。人性自爱和爱人的两重性,是人在社会中具有了双重身份。而作为“经济人”,爱自己是人的行动的基本动机,趋利避害是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方主流经济学有选择地抽取了斯密的“经济人”理念,而放弃了“道德人”理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人的理性行为的论述,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基石。亚当•斯密指出:“分工有如此多的好处……她是人性中某中倾向的必然结果,……是物物交换、以货易货和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的倾向。” [1](P13)人类的分工和交易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的倾向。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倾向是否是人性中无法给予进一步解释的原始本能之一;或者似乎更有可能的是,它是人类的理性和言语这种才能的必然结果。”[1](P13)亚当斯密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交易和分工,它们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由此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说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进一步指出: “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如果他能诉诸他们的自利性,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那他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任何一个想同他人做交易的人,都是这样提议的。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每一项交易的意义。”[1](P13-14)交易行为是人在市场中最基本的行为,而人的自利本性和原则成为交易得以维持的原动力。这“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1](P14)这就是市场经济资源高效配置的秘密。“在人类中间,最不同的才能对彼此都有用处。他们用各自才能生产不同的产品,通过互通有无,以货易货和交换,这些才能仿佛成了一种共同财富,在人类这里,每个人都可能买到他所需要的其他人才能生产的任何产品。”[1](P15)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人的自私行为,当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从而完成了分工,继而能增加整个市场的福利。泛而言之,每一个经济主体,如公司或跨国集团,都从本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也能带来整个市场财富的增殖。同样,每一个国家,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它附加功能就是能带来全球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的理论起点也由此展开。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那里,假定市场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市场参与者在自由竟争的市场中进行交易,交易者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了市场的均衡;人作为自由市场的理性单位具备接受一切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差异的,从而每一个人都能思考所有可供备选的方案;在理性的支配下,作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项。

    理性经济人在这样一种假设下,具有把人抽象化乃至非人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当代,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成为主流的方法后,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最重要的理性工具之一。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主要特点,同时逻辑的演绎是数学的主要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数学在记录和统计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拨开经济现象的迷雾,发现掩藏在迷雾下的真实经济规律,引领人类科学认识经济现象,建立经济秩序和完善经济制度,起到了导航作用;为人类创造财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代经济学研究的走向,却越来越经院化,经济研究离开人,离开经济生活的主体——现实的人越来越远;经济研究演变成为数学模型的研究,经济研究变成无数学模型而不成。这样一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的结果,就是研究成果远远脱离经济实际,与现实的市场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经济研究仅在自身所形成的逻辑中演绎,从而对于真实经济生活的解释、预测和服务功能趋向于弱化。

    在西方古典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数学模型那里,人被看做一个无血无肉无感情的冰冷的机器,人类好似一个统一模具中塑造出来的整齐的模型聚集体;所有人都拥有同一样无差别的信息,具备相同的对信息的认识理解能力,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人被抽象化为模型中的因子——这就是在主流经济学中被异化的人。

    衍生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理念的有效市场理论是现代金融市场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也是新古典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J•希勒在他的名著《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中指出“有效市场的观点是如此自然,以至于它也许存在了数百年。尽管有效市场这个概念最初开始流行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尤金•法马(Eugene Fama)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但实际上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这个名称。早在1889年乔治•吉布森(George Gibson)出版的《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市》中就曾明确提到过这个概念。”[2](P174)虽然,有效市场理论和理性经济人是两个概念,但它们却秉承的是同一个逻辑。

    “进入20世纪以来,有效市场理论在大学经济学系和金融系一直是必修课”[2](P174),这一理论从此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位置。市场有效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已有的相关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并完全、正确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上。有效市场所决定的证券价格,就是该资产的真实价值。(二)由于所有决定资产价格的信息都已反映在价格中,不存在会影响市场投资主体预期但不为他们所知的信息。有效市场是一个均衡市场,市场投资主体决定的证券价格是市场的均衡价格,证券价格不会剧烈波动,利用价格波动的投机是无利可图。(三)市场的均衡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的选择实现的。所有与资产价格相关或通过参与者预期影响资产价格的信息,都已反映在证券价格上,意味着市场参与者都实现了信息约束下的最优选择,参与者不可能以某个特定的信息为基础进行交易获取超额利润。

    这个理论的另一个表述是:市场总是对的,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市场价格倾向于对市场未来的发展作出精确的贴现,即使未来发展的趋向和性质并不明了。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金融学理论,著名的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随机漫步理论等,都成为当代主流经济学理论。但是,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这样一个理论范式,无论数学运用如何高深,也不可能象自然科学(如数学或物理学),在既定的公理或定理下可直接证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

    二、索罗斯“反射性理论”的新范式

    “市场总是对的”吗?然而,事实却是如此的大相径庭。正如前面所述,资本市场不仅记录了企业的收益和增长,也记录了过去的市场预期下的企业的价格,而且通过数据定量反映和记录了市场的非理性。乔治•索罗斯在《美国的霸权泡沫》中指出:“主流经济学所建立的基础是这样的假设:人们知道什么是最佳选择。但正如我所解释的,行动者无法把他们的决定建立在真实的知识的基础上。因为他们的行动所依据的理解基础是不完善的,他们的行动必然产生意料以外的后果。而意料以外的后果又对事物发展的过程引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得经济理论难以产生确定性的预测。为了克服这一困境,经济学家声称整个市场比任何个体参与者懂得的更多,所以金融市场常常倾向于达到均衡。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特征可以归结于所谓的外生的冲击或噪音。但那些概念只能用来协调一个不完善的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3](P162-163)主流经济学的根基遭到了全面的质疑,因为经济生活中“非均衡”是常态,而“均衡”的实现只是偶然。正如毛泽东曾指出:“不平衡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事物总是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循环不已……而每次循环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不平衡永远是绝对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4](P805)这个辩证的论断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检验。金融市场是检验理念和人性的极好的实验室,每一次大的波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证明有效市场论的错误。

    索罗斯不仅对“金融市场趋于均衡”的均衡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还对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完全竞争理论——进行了全面质疑。他在《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指出:“均衡是牛顿力学中的概念,经济学很快把它搬过来了……完全竞争理论就假设人们都有完备的知识。这一假设很符合启蒙运动的世界观,但它经不起批判。”[5](P71-72)均衡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人类不加限制地追求自利的行为,每个企业都在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上从事生产,而消费者都在边际效用等于市场价格上消费,市场就会达到均衡点。通过数学运算可以发现,均衡状态是使得所有市场参与者利益最大化的状态。均衡理论的假设还有:产品的同质性、可分性、以及参与者众多,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都无法左右市场的价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分别独立设定的。实质上,这样一些假设是站不住脚的。设定的假设越多,理论就离开真实的经济和社会现实越远。真实的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不可能与市场参与者无关,几乎不存在供求曲线给定不变的证据。市场参与者几乎都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供求曲线,均衡显然就不存在了。“将供给与需求看成是由独立于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看法,无异于盲人指路。”[6](P5)索罗斯在这里引出了他的最重要的理念,即在社会事件研究中,参与者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索罗斯从来都是站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对立面,始终对有效市场假说投资理论持怀疑和批判态度。他将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和随机漫步投资理论信奉者,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不遗余力地批评和推翻旧的范式。市场是如此的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市场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市场非均衡波动的常态性,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参与各方对于信息理解的差异性都构成了市场的复杂性的根源。将市场主体的人简单抽象,将市场环境的简单化地假设,的确为引入漂亮的数学模型提供了便利,却背离了真实的人的和属人的真实的市场的境域,从而抽去了人——作为市场的灵魂——的存在。当假定变成公理,自然就否认了人的非理性因素,“有意识”忘却了人的欲望、激情、习俗、意志力等等的人性因素。主流经济学在金融市场解释功能的如此弱化,在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正是由于较少考虑市场主体的情绪心理趋向。而作为人的无意识活动、价值取向、传统文化、政治制度、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对市场参与者产生着重大影响。

    索罗斯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范式(new paradigm)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目前的流行范式,金融市场会趋向均衡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具有误导性。我们现在遇到的麻烦(引者注: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个错误范式的基础之上。”[7](PXIV)旧的范式在重大危机下,暴露出了本质的缺陷。索罗斯不仅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探索并提出了预测危机的新的理论范式,那就是他的反射性理论。

    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包涵了四个理念框架:(一)社会事件中的不确定性;(二)人类认识的不完备性;(三)社会事件参与者的认知功能和操纵功能与社会事件的反射性;(四)可错性(彻底可错性)。这些理念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投资理论的哲学基础有着较大的差别。

    索罗斯提出的新范式颠覆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试图返回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人性。新的理论范式重新审视了经济理性在市场中的作用,更加重视真实复杂的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在市场中的体现,从而试图将有效市场学说(市场原教旨主义)或经济唯理性主义对市场和经济学的误导予以拨乱反正,使新的范式能更好地描述和解释经济生活,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预测经济的走向,避免和减少重大经济危机对于人类的伤害。当然,作为市场的参与投资商,盈利始终是索罗斯的第一选择。毫无疑问,在市场中,他会毫不犹豫地利用市场规律,利用市场参与者的情绪,甚至推动市场情绪而牟利。

    在一个市场中,投资主体正确决策的决定因素,是由投资主体的性格、技能、具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客体的认知程度、信息完备程度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处理程度构成的。同时,投资主体偏离最大化倾向,行为决策以及决策结果决定于投资主体自身的认识和情志以及现实环境的反馈。行为的结果和行为的目的并不一致,是主体的理性和情志交织作用的结果。

    人的情感和情绪,在索罗斯的范式中,是一个市场序列趋势的重要因素,它表现为某种投资的主流情绪偏好,投资主体集体无意识的情绪表现出一种行为倾向,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倾向同时与投资主体的个体投资行为相互作用和相互激励,形成自我反馈。人的认知和操纵行为与市场的反射性,以及个体认知的不完备,是索罗斯范式的核心,在这里人是理性的,但不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会周期性地表现为全错。对市场唯理性主义的质疑,索罗斯并非是唯一的研究者。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本德•凡勃仑是第一位从非理性的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他的经济理论体系的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著名行为主义经济学家H•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英国经济学家GM•霍奇逊《 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超越经济人》的X——低效率的非理性理论,斯特拉斯堡路易•巴斯德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皮埃尔-路易•雷诺从心理学角度关注非理性问题建立了雷诺模型,奥地利经济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研究市场行为中的人受无意识驱使的非理性本质等等,在对人以及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国内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对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也有着非常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三、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内涵

    虽然,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是对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超越,但并不表示索罗斯范式对旧范式的全面替代,索罗斯本人也始终承认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在索罗斯那里,经济的人和情绪的人或易错的人,是观察市场和投资操作的焦点。而实际上,人,现实的人,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理性和非理性所能涵盖的。在一定程度上,索罗斯范式中的人,同样存在着某种抽象,这表现出索罗斯新范式哲学基础同样具有的狭隘性。索罗斯承认这种抽象的缺陷:“抽象方法通常会创造不同的分类,使世界相反的层面彼此对立,……不用说,我这里所建构的模型也属于这一类。这些分类和产生分类的抽象方法一样不真实”。[8](P260)这对索罗斯来说,是无奈的。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为我们分析解读索罗斯反射性理论的哲学基础以及彻底解构“理性经济人”的抽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某种意义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概括地说,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针对黑格尔抽象的“理性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人”而提出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把人看做抽象的精神实体的观点,并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9](P20),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自然实体[9](P20)。人“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体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在他之外存在的”[9](PP120-121)。同时,“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9](4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10](P7),“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0](P7)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看法,费尔巴哈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理解人,脱离了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来空泛地看待人,把人视作具有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的,不同于动物的“类”,从而,只能是把人的本质抽象了;也就远离了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的基础。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规定:“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P7)

    对于人的本质考察的巨大差异,正是哲学立脚点根基的差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整地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0](P23)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涵:

    第一,现实的人出发点始终是从事实际生活的人。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现实的人,既不是那个抽象的思维的纯粹的“自我意识”,也不仅仅是作为自然属性的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而是创造和改造着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的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始终都是“现实的人”内涵的核心。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改造着外部自然界,改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也改造人自身;全部世界史无非是人通过劳动的生成。

    第二,现实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不仅具有血肉之躯这一“有机身体”,还拥有外部自然界这一“无机身体”,当然具有自然属性。因此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源泉。但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还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是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特别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人的劳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三,现实的人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自己的本质。人的存在和活动都不是孤立的、绝缘于他人的,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例如人们的生产劳动始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而且,人不仅“处于”社会关系中,更“包容”一切社会关系于自身。人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关系是人的存在的感性基础。同时,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人的个体本质或个体性的区别。社会关系本身是人的交往活动的结果,又是交往活动的前提。在社会关系的复杂体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性的感性基础。而全部社会关系又是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中历史地演变着的。

    第四,现实的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在时间中展开为历史,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1](P104)马克思又说:“……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 。”[12](P532)人的历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世代相承;把不同时间区域的人类世代联结为历史的不是血缘关系、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传承关系,而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全部活动及其结果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接替,构成整个历史。

    四、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经济学中“抽象的人”的批判

    从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脱离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脱离了感性的实践活动和实际生活过程以及历史发展的人,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不管其以何种形式出现,也不管其构建的体系如何精致和神秘,都是非现实的,可以最终归结为唯灵主义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考察,“理性经济人”、“非理性人”,或“宗教人”乃至于“易错的人”,这样一些理论假设,都只是对现实的人的某一方面的抽象,因此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学科,为确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人进行一种理论的抽象是有其合理性乃至于是必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以抽象的概念作为出发点和基础的。比如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没有粗细的线、没有厚薄的面,都是一种抽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又比如,牛顿力学中的质点也是不考虑体积大小而只考虑质量大小。这种形式的抽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合适的理论对象的抽象,可以简化研究环境,突出研究对象,因此这种对现实的抽象的研究方法是合理的、必要的。但是,抽象出来作为概念基本内涵的必须是现实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至少是相对于该学科研究目的来说的本质规定性。但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却舍弃了现实的人的本质规定性,而把抽象的理性当做人的本质。这样一种抽象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背景下,理性经济人与生俱来的根本缺陷就暴露了出来。索罗斯将人的不完备性、易错性、不确定性等加入了他的新范式中,这种对人的认识,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它对人的抽象,仍然没有完整地把握人的规定性,特别是本质规定性。下面试从马克思“现实的人”出发,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和作为索罗斯反射性理论哲学基础的“人”共同的抽象性提出分析和批判的若干基本思路。

    第一,现实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他们在社会关系特别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因而划分为不同利益集团。而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经济实力的大小、对市场的参与程度、经济行为的模式、受教育以及掌握信息的状况等等因素各不相同,对市场的影响也因而各不相同。人作为市场的投资行为主体是多样性的。忽略了这种差别性和多样性,试图提出一个均质化的“人”,那么无论赋予其什么规定性,都是抽象的。

    第二,现实的人是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他还同时具有“政治人”、“文化人”、“家庭人”、“职业人”等等多重身份。人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与他全部社会身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的经济行为并不是他的单一的经济身份的活动。换一种说法,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整体;因此,他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其他各种活动的主体。不能把人的经济身份、经济活动同他的其他身份、其他活动完全割裂开来。因此,考察人的经济行为不能脱离他的完整的社会属性。

    第三,现实的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欲望、有性格、有意志的人。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3](P169)“理性经济人”完全忽略了这些所谓“非理性”因素。索罗斯看到了这些因素在人的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但没能正确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理性和非理性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存在于人之中的相互独立的“因素”,另一方面在人行为中理性和非理性又紧密交织、相互影响。

    第四,现实的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对象性活动都体现了这种统一。人的需要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社会实践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特别是,人的行为的目的虽然与需要相关联,但并不是需要的一次性函数,更不是直接由自然属性决定。考察人的经济活动或市场行为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追溯到人的自然属性,也不能仅仅简单地罗列出影响目的的诸种因素;更重要的是考察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目的形成和确定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整合、传递、变革等能动作用。因此,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经济学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概念中是不能忽略的。

    总的来说,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在市场操作层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在经济学层面跨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在哲学层面一定程度上正确批判了“理性经济人”,但还没有完全克服“人”的抽象性。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美]罗伯特•J•希勒.非理性繁荣[M].廖理,范文仲,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乔治•索罗斯.美国的霸权泡沫——纠正对美国权利的滥用[M].燕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 [美]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M].孙忠,侯纯,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7] [美]乔治•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M].刘丽娜,綦相,译.胡继旋,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 [美] 乔治•索罗斯,拜伦•韦恩,克里斯蒂娜•科南.索罗斯走在股市市曲线前面的人[M].真如,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彭介忠)

    George Soros’s Reflex Theory and Irrational Economic Man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Karl Marx’s Real Man Hypothesis

    ZHUANG Guo-xiong,LI Yong

    (School of Philosoph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George Soros’s reflex theory offers a new paradigm to break the plight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The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subverts the “rational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and re-examines the role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in the market.I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rrational factors embodiment of the real complexity human nature in market.Focuses have been put on the criticism and evaluation of the “rational economic” man and Soros’s “hu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rl Marx’s “real man”.Real man is in the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engaged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idiographic,and historical human.“Rational economic man” is abstract,isolated human.Soros’s new paradigm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 properties of human as imperfection,fallibility and uncertainty.This human cognition is a step forward relative to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However,this cognition is still abstract,and the definition of human,especially the essential definition is not fully grasped in Soros’s new paradigm.

    Key words: George Soros;irrationality;rational economic man;real man第32卷第5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Vol. 32, No. 5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t. 2011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人 反射 索罗斯 理性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