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努力实现西藏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0-11-19 10:44: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站在70年后的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它依旧熠熠生辉,依旧指引着我们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依旧给予广大文艺工作者前进的不竭动力。回顾过往,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这一路走来,文化为我们留下了鲜明而又特殊的印记。历史以其壮阔浩瀚的进程,一次次为我们讲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真理。环顾当下,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涌,我们必须发挥文化的力量,激活熔铸于我们血脉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展望未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更要用文化的力量传承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文化凝心聚力,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前行

    五月的延安,草木欣欣,河水潺潺。时光倒流70年,从各地赶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参加了三次全体会议,探讨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两次讲话,最终整理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千千万万将士投身前线浴血奋战之时,讲话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文化界名人和知识分子陆续来到宝塔山下,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最广泛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追寻文艺救国之路。从此,一种新生的文化理念从延安蔓延开来,以文学、歌曲、戏剧等文化形态承载起革命的斗志,形成强大而不可逆转的政治精神力量,穿越战火硝烟,传遍华夏大地,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谱写不朽。

    鸦片战争以来,一小部分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探索“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文化救国”,却终究事功未达,究其根本还是未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也未能冲破传统文化的桎梏。“五四运动”开启了文化启蒙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第一步,却依然局限于一批知识分子的觉悟与观念,没能真正形成贴近民众的、系统成熟的文化理念表达。直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指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必须坚持军事战线和文化战线,必须建立拿枪杆子的军队和拿笔杆子的军队,明确提出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主张,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文化救国的道路。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的文化救国之路,指引着中国先进文化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在历史轨迹中留下耀眼的光芒。70年后,这条救亡之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高度有了新的阐释,依然是我们的前进之路。

    从“三个面向”到先进文化,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到提高文化软实力,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和发展着讲话提出的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愈加坚定、愈加清醒、愈加自觉。

    必须牢记,我们是为人民写,写人民,请人民评判;必须牢记《讲话》教导我们的精神,才能更深切地体味它之于文化、之于中国的意义。虽然也曾有过曲折,但70年穿梭,灯火不灭。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毛泽东的讲话依然散发着永恒的思想光芒。

    以文化辉映华夏,展中华民族自信强大、风采无限

    70年前,讲话唤醒了“文化自觉”;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践中,给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更多的信心与活力。

    在不同时期,党都高度强调文化在整个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遵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切合实际和贴近人民,而具有显见的权威性、内在的引领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如果说70年前的讲话在“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重大认识问题上实现了突破,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则为中国文化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示了一种日臻成熟的文化自信。

    70年不懈探索,“为人民”贯穿始终。从“为什么人的问题”到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三贴近、走转改”,在浩荡前行的历史长河中,“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上。

    70年不懈追求,“为人民”书写史诗。70年文化发展的艰辛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造就的文化成就,近10年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文化繁荣,从文艺创作到文化服务,从文化遗产保护到对外文化交流,文化的发展与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变同步,人民的文化权利不断发展,公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为人民”从理论落实于实践,成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将古老的传统继承与发扬光大,是立志复兴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底气。7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篇彪炳史册的经典文献所揭示的“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的深刻思想,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写下社会主义文化华章的光辉序言。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吹响了号角。如今,一个文化强国的轮廓逐渐清晰,那篇源自延安土窑洞的铿锵《讲话》,历经70年岁月依然具有跨越时代的不朽力量。

    以文化普及于民,促雪域高原跨越发展、长治久安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鲜明回答了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等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服务大众”的政党主张。

    从《讲话》到《决定》,从革命文艺的雄壮乐曲到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从文化唤醒民众到文化服务民众,“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仅继承和弘扬了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讲话》的核心思想,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更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文化“为人民”的历史性跨越,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勇气,体现了深邃的政治智慧。

    文艺工作始终与西藏自治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以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紧密相关。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文化建设作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推进,今天的西藏,在创造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的同时,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呼吁新文化、好文化、先进文化。但西藏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相去甚远,只有全力推进西藏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才能真正将西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紧紧围绕《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与人民”。结合西藏实际,以所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全体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深入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以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新服务。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广泛传播现代文明理念,使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火热生活,努力创作一批反映基层群众精神风貌,反映新农村、新生活、新变化,服务于广大基层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紧紧围绕《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与政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充分发挥文艺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独特作用。牢牢把握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紧紧围绕“推动文艺繁荣、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清醒地认识达赖集团以恢复西藏固有的文化为幌子,鼓吹文化上的隔离,以图谋政治上的分裂的险恶用心,保持清醒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紧紧围绕《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与生活”。准确定位文化服务内容是做好文艺服务工作的前提,以结合西藏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为服务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取创作源泉,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素材,真正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努力推出更多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尤其加强对基层农牧民群众的服务,用文化引导他们转变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实际生活,多接近、多了解、多研究、多交知心朋友,收集素材、汲取养分、获取灵感、潜心创作,创作出真正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于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党和国家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自己满意。

    紧紧围绕《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与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进西藏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既是西藏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又是全区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而重大的责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当前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西藏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随着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程,文艺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不高,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优秀产品还不够丰富,人才建设还不够完备,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西藏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全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扎实的作风,尽心竭力做好文化繁荣发展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西藏独特丰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全区文艺优势和全国援藏的综合优势,努力提高代表一个地区全面进步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推动西藏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型,尽快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推动文艺工作取得新突破,推进西藏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西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讲话》中提出的“继承与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认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充分认识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在开放交流中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将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时代的共同理想信念相融合,从西藏的民族文艺和民间文艺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滋养。注重西藏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工提炼和文化样式的创新提升,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促进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

    西藏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西藏大地上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呼唤着全区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摒弃一切阻碍发展的沉疴积习,在新的起点上,牢记新要求,树立新标杆,满怀热情干事业,沉下身子抓精品,使西藏文艺这棵特色之树,伴随西藏各族人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进程,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相信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会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推进当代西藏文艺走向新的繁荣、新的发展,实现西藏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林芝地委政策研究室、西藏民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克珠群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