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2021-02-18 07:54: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含义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117-03

    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适度的差异可以促进局部地区经济先发展起来,进而通过“扩散效应”实现整体经济均衡发展;过大的经济差异则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一研究并进行简要述评,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界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从经济发展的总体去考察相关区域之间经济上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和(或)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另一类侧重于考察区域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的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由于不同的区域在面积、人口等方面相差很大,因此,在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时,从人均的角度考察更为客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

    二、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共同的区域经济特征,即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两极分化,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多数地区持续的经济停滞、落后。这种空间上的两极分化直接表现为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以及地区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化,对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与假说,本文主要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相关的区域平衡和非平衡增长理论进行归纳与综合性评论。

    (一)区域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是指在各产业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保持基本同步与平衡发展,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的重新解释。穆勒的理论观点是生产的每次增加都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同理,为了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需求的结构,首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平衡增长理论主要有如下三种代表性理论:

    1.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古典经济学假设条件下,其核心思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在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模型中,理论假设要素的自由无成本流动忽略了地理空间的影响。而现实表明,在存在市场空间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倾向于扩大区域差异。对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切交由市场的“自发调节”将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虽然逻辑十分严密,然而其前提假设条件与现实相距甚远,使得它在现实中的运用十分有限。

    2.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最早由罗森斯坦·罗丹在194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 [2],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为了克服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形成不足的障碍,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即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全面的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同时,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出现产品过剩,必须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进行投资。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比例均衡,按同一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使产品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大推进理论提出的发展模式虽然缺乏现实性,但在很多方面启发了人们,并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论是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贫穷是因为收入太低,导致资本供给来源的储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全面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定程度,人均收入突破一定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出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陷阱[3]。与罗丹的观点相比,纳克斯主张根据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另外,比较重要的平衡增长理论还有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莱宾斯坦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这两种理论的思想与纳克斯的理论基本一致,在此不再阐述。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理论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平衡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各部门的平衡增长,突出中央控制和政府干预,强调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轻视农业开发,执著于内向发展,这些经济政策也会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如农业停滞、工业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政府管理体制僵化、腐败现象从生等问题,使得平衡增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区域非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平衡增长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平衡增长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操作性,强调应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理论:

    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944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处境》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该理论指出,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模型中的发展是通过“回流效应” 和“扩散效应”实现的,这两种效应有可能相互抵消,抵消后达到的平衡并不是一种稳态均衡,力量作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系统上向或下向的累积运动[4]。发达国家(区域)中地区扩散效应较强,而不发达国家(区域)二元结构突出,回流效应较强。因此,贫穷国家(区域)市场力量的作用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这一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市场调节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假说提出了挑战。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非均衡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 [5],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增长极是一种推进型单位,可能是工厂,或是同一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约关系的工业综合体,它自身的增长与创新将促使其他单位的增长。增长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不少国家依据这一理论来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安排投资布局和工业分布,建立区域经济特区等。

    3.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该理论运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论述了如何实行不平衡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赫希曼认为 [6],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 “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和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4.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美国区域规划学家弗里德曼以中心地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为基础,1966年在其专著《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中提出的 [7]。该理论将一个国家的区域系统看做是由中心和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而落后地区则是与中心保持着殖民关系、依赖的且缺乏经济自主权的外围区。这导致空间二元结构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二元结构越来越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贸易的加强和城市增长规模的壮大,将会出现空间经济的一体化,从而中心与外围将变得模糊,区域间差异将最终缩小。

    5.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形成了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 [6],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由科技进步引致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更新趋向于高梯度地区发展和集中。随着时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与该理论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

    6.点轴开发理论。这一理论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松巴特提出的“生长轴”理论。理论核心是[8]: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同时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作为增长极,并确定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点轴理论可以看做是由增长极与生长轴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7.倒“U”型理论。倒“U”型理论是1965年威廉姆逊在《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提出的。在该理论提出之前,尽管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发了关于经济发展趋同或趋异的论战,但论战缺乏实证基础,威廉姆逊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9],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式极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初期不可逾越的阶段,但由此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而最终消失。

    上述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论证,从不同的侧面对区域经济差异存在客观性和长期性进行了解释,大都倾向于认为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处在何种水平,进一步的增长总是要打破原有的平衡,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它们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而且,这几种不均衡发展理论都没有论述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问题,也就是说,对一个社会而言,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非均衡发展“度”。显然,这些理论均忽略了区域成长过程中,区域差异扩大可能会付出因社会矛盾激化所导致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在区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否非均衡发展都具有比均衡发展更高的效率,这是一个仍然在争论的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并进行了简要述评,尽管这些理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局限性,但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或多或少受了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指导与影响。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和方法,如现代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域收敛和发散理论、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方法等 [10],使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工具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深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3.

    [2] Paul N.Ros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1943:6-9.

    [3] 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225-237.

    [4]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50-264.

    [5] 叶依广.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65-66.

    [6]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12-125.

    [7] 魏后凯.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开发研究,1990,(5):54-59.

    [8]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2):127-135.

    [9] 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29.

    [10] 何雄浪.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28.

    Study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crepancy Theory

    LIU Chang-ping,LI Qian-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regional economy discrepancy,this paper summaries some important regional economy discrepancy theory and makes brief comments on them from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y,then it gives the reference for research.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discrepancy;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责任编辑陈丹丹]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区域经济 理论研究 差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