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美感体验

    时间:2021-02-23 07:51: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柳宗元是一位贡献卓著的文学家,他的山水散文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永州八记》尽显山水游记的特色,对山水之美的展现,借对自然的慨叹抒发郁结于心却无法向人诉说的苦闷、彷徨,无不是对柳宗元散文以自然之景抒内心真情的最好诠释。文坛中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研究已是众说纷纭,这些研究普遍抓住游记中情景的结合,以及柳宗元在游历中寻求心灵解脱的心理历程,或者是对其文章的选评。而本文重在突出柳氏山水游记的两大亮点:写自然之美,抒真我之情。

    一、写自然之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文摹山范水,极力营造诗化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一大因素就是自然之美。动与静的自然结合,虚与实的巧妙幻化,形与色的无间构形,都通过他精湛的笔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动静相宜

    景物之美,在于一静一动之间自然显露的悠然之态,在于动静结合之后既娴雅幽然,又集灵秀逸动于一身的张弛之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给人以美感,给人以享受,就在欣赏那奇山怪水的张弛之间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体验。《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段描写黄昏时分天色渐暗的话语:“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区区八个字,生动地写出了黄昏降临给人的具体印象。柳宗元捕捉住苍然暮色似由远向近处移动,人的视野似乎也在逐渐缩小这一黄昏时分特有的转瞬即逝的动态之美,十分形象地再现了作者眼前的景象,使读者的思维也随着暮色渐近的时间移动而展开充分的想象,和柳宗元一起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不舍离去。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绘形、绘声、绘色地描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众多的描写中更是将动与静结合之美表现无遗。在工笔式的描画中,展现出的奇丘、水声、游鱼使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文笔,更似亲身体验了一番小丘西小石潭的清丽明净、灵秀逸动。文中以洁净的文字刻画了小石潭,突出了小石潭的水清和境幽。“全石以为底”证明了之前所说的“水尤清冽”,潭中“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怪石更是千姿百态。潭边“青树翠蔓,蒙路摇缀,参差披拂”,优雅静谧,辉映成趣。简单几句,就把小石潭的清幽、寂静的环境描写得引人入胜。小石潭的灵动则是通过充满趣味的池中鱼表现出来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不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都十分精彩,动静结合得宜,致使妙趣横生,让人无比羡慕鱼儿的欢乐自得。

    又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集中笔墨描写千姿百态的奇石:“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一节描写小山丘上的岩石,有的突起如怒,有的高仰似傲,都顶着泥土向上钻,争相呈现出各种奇形异状,多得几乎难以尽数。那些高高地耸起,互相重叠又倾斜着向下延伸的,宛如牛马探身在溪边饮水;那些昂然突起像兽角一样排列向前的,犹如熊罴奋力向上攀登。作者笔下的奇山异石,如雕如塑,形神俱在,有着鲜明的动态性。柳宗元用“突起偃蹇”四字形容山石隆起,活现了奇石高突而起的风姿:山石突起如怒,高仰似傲。用一个“负”字、一个“争”字赋予了这些岩石以生命力,它们好像有好胜心,顶着泥土向上钻,争相显示自己的奇姿异彩,以引人注目。他用”嵌然”形容高峻的情状,用“冲然”形容山石突起向前的姿态,还把“嵌然相累而下”的岩石,比作“牛马之饮于溪”;把“冲然角列而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这种于生活形象中取譬的比喻,鲜明生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动态感,一下子把静物都写活了。这一节文字,化静为动,极富创造性和感染力,是文中最精彩的笔墨。动与静本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矛盾的事物也有对立统一的一面,动与静的结合,使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备了主观的生命活力,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柳宗元也是抓住了这一点,开拓了新的意境。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柳宗元山水游记处理虚实的方式十分特别。《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把小石潭中的鱼儿作为描写对象主体,简单却清晰刻画出鱼儿的灵动迅速,从而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实写潭、鱼、日光、石,虚写水的清冽空灵,虚实相生,手段十分高明。文章一开始写“水尤清冽”,但后面却写到“皆若空游无所依”,为何潭中明明有水,却“空游无所依”呢?原来是由于“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作用。由于水清澈透明,似乎无物,因此,当日光照射下来时,穿过通透空明的水,只见鱼而不见水,于是乎“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实写日光和鱼、虚写溪水这种虚实交融的方法让人感受到小石潭的美景,使人叹服。

    (三)形色相谐

    王维的山水诗是“文人画”的代表,他主张在山水艺术境界中蕴涵精神的韵味,即诗人的感情状态和山水的气象相互感应,这与柳宗元寄情山水的主张颇为一致。但两者又有明显不同:王维要求简单而有韵致,自然景物有若隐若现、迷离恍惚的效果;而柳宗元则是更多地强调形与色的组合关系。形,即山水景色的空间构造;色,即柳宗元山水游记体现出的绘画美,由色彩与线条组成最终形成妙不可言的自然山水图。两者的关系是以色聚形。柳宗元通过对比永州山水的色彩的明暗和深浅来刻画美景,比如青一白、青一红等对比十分强烈的色彩描写景物,从而使画面平衡,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逼真的立体感,构成山水景色整个形上的美。如《袁家渴记》:“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中“青丛”与“白砾”及后句枫、槠、樟,“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中的草和树对比鲜明,使画面十分明媚秀丽。再如《游黄溪记》:“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写的虽然只是一只小小的禽鸟,相对于黄溪的整体景物而言,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缀,但是作者却也进行了精巧的色彩配合,便使这一“大鸟”形象栩栩如生,也将黄溪山水的峭拔传神地表现出来。我国传统写意水墨画讲究色彩效果,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是借助色彩来塑造事物的形体美。在描写中强调色彩,引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性和立体感,完成最终的构形,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二、抒真我之情

    柳宗元生活在积衰动乱的中唐,这个时期正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他在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时候出生,又在动荡中入仕,又因奸党陷害而被贬永州。由于这种遭遇,他的山水游记就有了更深的意韵,因此柳宗元不仅是摹山范水的能手,更是懂得借景抒情的诗人。林纾《柳文研究法》中称其文“文有诗情”,这正是他山水游记的重要特色,他总是以主观感受来观察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的山水已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摹写,而是寄托了深长幽思的复杂表达,在摹写中透出抑郁不平之气,情景交融为一体。而这些

    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主要是用于言说志向和慰藉心灵。

    (一)倚景言志

    倚景,借助景物;言志,阐明志向、抱负。这是柳宗元借景抒情的主要意图之一。通过这种方法,他将自己挺拔伟岸的人格力量和民情关怀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吊屈原赋》是柳宗元到永州后所作。作者自感与屈原有同样的忠心,同样的“流放”遭遇。而屈原的义无返顾、坚贞不屈、以身殉国使作者深受鼓舞而产生共鸣,因而感慨:“哀吾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日吾言之不行。既偷风之不可去兮,怀先生之可忘。”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愤、坚贞的理想和不屈的意志。柳宗元善于把主观感受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写之中,赋予山水景物他自己的思想和特征。《始得西山宴游记》就从“始得”二字入手,把孤高特立的人格特征融入对西山“怪特”的描写之中,人情和世景相结合,使人通过西山的“怪”似乎能读懂作者的性情。文中捉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谷,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也曾“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超”,似乎终不能排遣苦闷,但又因发现了西山的奇特风景而为之振奋,心胸为之宽畅,精神得以解脱。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点使作者深受启发,顿悟到了自己的特立独行,即因“不与培娄之举”,才被贬永州,而自己应该像西山一样,不应去与些小土堆比较高低,从而体现他的旷达。西山雄奇的壮丽景色与柳宗元陶醉风光的豪情交融在一起,既写出了高山的险峻,也凸显了自己伟岸的人格。然而柳宗元把自己的行为称之为“愚”,这种“愚”是对真理和理想的执著追求,是永不言败的表现和对权贵的戏弄,更是对在打击面前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独钓寒江的肯定,这也正是他特立伟岸性格的表现。

    柳宗元对始终有着深切的民情关怀,这种思想贯彻了柳宗元的一生,寄托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关怀。《钻鉧潭记》中,作者详细描绘了潭的景色之后说:“胜官租私券之委积,即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看似平淡的聊聊叙述,却蕴涵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而《钻鉧潭西小丘记》通过描写作者对小丘的遭遇的关注和同情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永州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也同样反映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和同情。

    (二)以景慰己

    柳宗元在《与李翰林建书》中翔实说明了他当时的生活境遇和精神苦闷,为获得解脱,只好寄情山水,在山水自然之中去寻找一种精神安慰。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日与其徒上高山,下深林,穷旧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微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由游而又见自然,体验自然,从而在景中将个人心灵与山水自然相融合,达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十四年的贬谪生涯,地域的偏僻遥远,环境的艰苦险恶,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时间的缓慢久长,柳宗元所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西地。”失落感、拘囚感……这一切带给他的痛苦和悲愤更加凝重,为获得解脱,柳宗元只好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些许安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审美体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品尝尽的,这其中的自然之美以及与之浑然相融的真我之情都需要细细咀嚼。作品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作者不露痕迹的创作手法中展示其美感,动与静的转换,虚与实的幻化,形与色的组合,从各个层面来突出游历之处的美,更在这些自然之美中融入作者挺拔伟岸的人格力量和民情关怀的思想,使作品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总结出其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写自然之美”和“抒真我之情”两大审美特征,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中彰显的自然之美通过动与静的转换、虚与实的幻化、形与色的组合显露无遗,更在自然之美中溢满了他真我之情的抒发,倚景言志,以景慰己,在苦难中寻求对人生的渴望和对灵魂的慰藉。

    参考文献:

    [1]唐晓敏冲唐文学思想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徐翠先,柳宗元诗文创作论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陈飞冲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4]杨立群冲国古代文学专题[M],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5]金涛,柳宗元诗文赏析集[M],重庆:巴蜀书社,1999.

    [6]谭家健冲国古代散文史稿[M]_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相关热词搜索: 美感 山水 游记 柳宗元 体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