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体育活动对大连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

    时间:2021-03-18 08:02: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实验与行动等研究方法,对参与的1453名初中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其结果是在体育活动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数增多,KAP问卷中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各项指标的分数较干预前分别有所增长,最显著的改变是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大幅度提高,这证明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这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身体生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关键词: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干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诞生于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是历史与社会结合产生的新观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层次还是实践层面都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国际教育工作协会认为是促进学校教育进步的双轮之一。可见,现代学校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阶段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是一个人知识、信念、行为塑造的重要时刻。而这一时段也正是中学生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的敏感时期,而学校体育活动是防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有效调节潜在的心理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也是情感发泄,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方略的基础上构建了“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这对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4所中学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念、行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研究选取辽师大附中、45中的初二、初三8个班级为干预组,以这2所学校的另外4个班级、79中、85中的同等年级的4个班级为对照组。实验之前,学生总人数1345人,其中干预组691人,对照组654人;实验之后,学生总人数,1332人,其中干预组687人,对照组645人。实验的有效数据人数共12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运用知信行KAP问卷,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实验前、实验后以及回测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体育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在干预前后进行面访、电话、邮箱采访,确保数据真实。

    1.2.2 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借助体育课、学校课余活动等手段,对受测学生的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联系开展干预实验,笔者以实验体育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并设计和实践实验的整个过程。

    2 干预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比较

    ①表1显示,一级指标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念、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37.21%、61.10%、36.82%,表明无论是初二学生还是初三学生总体认知水平偏低。如果以60分为及格线,除在信念方面略微及格之外,在知识和行为方面均为及格,而KAP的总知晓率为45.04%,也没有及格。二级指标中,学生对“学习与体育”和“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信念度较高,分别为80.82%和76.19%,其它两项的信念度较低,不及一半水平。而对体育活动各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各项指标非常低,身体健康观念方面知识的知晓率为35.40%,生理知识为30.30%,运动技能知识28.77%,竞技比赛知识46.50%,体育性常识45.10%。这些数据显示出学生对体育与身心健康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很低,对每学期体育课测试项目的基本要求的回答也很模糊。这也必然影响了初中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安全性的保障。

    ②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匮乏的认知水平导致了学生自觉体育行为的缺失,体育活动的频率只有52.77%。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后获知,每星期能自觉进行一次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受测学生的57.3%,其中活动时间不足30分钟的占30.2%。另有30.1%的学生由于自身不喜欢体育活动不能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而完全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并且每次时间超过30分钟的学生只占受测人数的13.6%。初中生缺乏自觉体育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在学生体育知识的普及度和宣传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体育课开设的课程也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之间由于学业压力交流也很少,尤其在初三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完整地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③不同性别的体育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无论是体育活动的频率、体育运动的处方还是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女生的表现都不及男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④年级不同使得体育知识与行为的知晓率成反比例现象。初三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频率远远不及初二年级,但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却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但两个年级在信念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

    ⑤“学习与体育”和“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在KAP问卷中信念指标的分数最高,分别为80.82和76.19。这说明从内心深处学生对体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是认可的。但是由于受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制约因素,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与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人们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存在一定的间接因果关系,但并非完全具有协调性,因此,激励、引导和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功能,是启发和促进初中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

    2.2 干预后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比较

    表2、3显示,体育活动干预实验后,KAP问卷中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各项指标的分数较干预前分别有所增长,其中知识增长了2%,信念增长了5.7%,行为增长了11.25%,同时KAP总分由之前的45.04%增长为87.88%,这说明学生在与自身纵向相比后,在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组间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显示出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产生了积极作用。另外,表2的回测数据显示,知识、信念、行为和KAP的数值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忽视了体育健康,然后在对学生和体育教师面访之后获知,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应对繁重学业,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其过程中有意识的执行自我健康监测。

    表2、3表明,体育活动干预实验后,初中学生在一级指标“知识”,二级指标“身体健康观念、生理知识、运动技能、竞技比赛、体育性常识”的效果最为明显,其中身体健康观念分值增长65.93%,生理知识得分增长了53.81%,运动技能分值增长51.94%,竞技比赛知识得分增长49.01%,体育性常识分值增长50.3%;而在“信念”中只有“了解体育运动的误区”和“体育运动态度与兴趣”有非常显著性的改善;对于“行为”下的指标分数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学生在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参与度方面都有所提高,根据体育教师反映,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有计划地实施,除了受到干预教育的促进之外,还与中考体育加试的积极引导作用有关。

    3 小结

    对体育干预教育前的需求分析说明初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占受测学生人数的60%左右,这也体现了干预教育的必要性和应时性。不同性别的体育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女生的普遍表现不及男生。年级的不同使得体育知识与行为的知晓率成反比例现象。初三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频率远远不及初二年级,但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却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但两个年级在信念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中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现象较为严重。

    在体育活动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数增多,KAP问卷中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各项指标的分数较干预前分别有所增长,最显著的改变是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大幅度提高,这证明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也表明了体育活动的干预教育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身体生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07.

    [2]王极盛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04.

    [3]吴德亮.体育活动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案例分析与研究[J].体育教学,2010,02.

    [4]江广和.心理养生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践研究[J].陕西体育科技,2010,03.

    [5]王玉秀.心育与体育的综合干预对研究生应对能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6]李森.体育锻炼知、信、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8,06.

    作者简介:赵贵海(1966-),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市体工队初级教练,研究方向:曲棍球教学与训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