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保证我国实现“两个翻番”的根本措施

    时间:2021-03-20 07:52: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如何实现两个翻一番特别是第二个翻一番已成为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变化;然后分析了收入分配在实现两个翻一番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居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顺利实现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的若干着力点。

    关键词: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两个翻一番;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3

    前言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最直接、最突出的实惠在于“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两个翻一番”,即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以高速增长的GDP为世界所瞩目,特别是长期保持在8%以上的GDP增长率更为世界所关注。GDP的增长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反映,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标志之一,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有效降低失业率,为政府提供充足的财力进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调整。从总体上讲,实现第一个翻番相对比较容易,从投资、需求、出口三个角度拉动经济增长都是迅速有效的。与第一个翻番相比,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意义更为重大。这个翻番意味着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生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表明了政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决心,是为了扩大内需从而保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意义重大的方向。而如何实现两个翻番,特别是居民人均收入的翻一番,已成为重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一)近10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1.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形成的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从200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约66.54%,到2004年比重下降至61.61%,再到2008年的59.20%,明显看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逐渐减少的(如图1)。虽然2008年之后,由于需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一系列促销费、促投资和促就业的政策,并加大向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但直到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60.40%与2001年相比仍然下滑了约5.1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整理得到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往往低于GDP增速约二个百分点,基本上可以说是跑不过GDP的增速的。相关统计中,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起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平均的年增长约为7.4%,而GDP的年均增长率却高出2.4%。若按此情况,照预计GDP增速为7%~8%左右来看,要实现第二个翻番可能存在困难。

    (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的变化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图2可以看出,即使用近1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的数据来看,除个别年份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一直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GDP的增速甚至高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2.6%。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本身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增长速度自然就慢。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增速远远低于GDP增速5.7%。这种情况从2007年开始有所好转。从2010年起,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增长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速度。但就其绝对数来看,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旧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在两个翻番中的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收入分配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结构。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内需相对薄弱。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出口的弱化更是让政府急于以投资拉动经济。而内需的动力不足重点就在于消费不够,居民消费的不足又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节俭习俗的影响,更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落后于GDP的增长所致。

    (一)居民收入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是拉动经济的三大主要动力因素。这三大因素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的反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价格、金融资产等,其中价格不仅影响消费,同时也会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产生干扰,而我国金融资产多数是国有、集体共有,或者居民仅是拥有使用权,因此,消费的变动主要仍旧是居民收入带来的。收入较低引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相对平稳的,由近10年的数据看来(如图4),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基本保持在4.5个百分点上下。从2001年4.17%,2003年3.58%到2007年5.62%和2012年4.24%,这对于中国未来追求的平稳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最终消费并不是只有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百分比约为73%,应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但相比于政府消费支出比重,居民消费处于下降趋势。

    其次,内需不足就会使国家不得不依靠投资来保持增长速度,这也是为何2008年我国会以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原因。长期以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基本是超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的,单从平均值上看,投资的拉动作用在5.18个百分点左右,高于消费4.5的平均值。在四万亿投资的刺激下,投资的拉动作用更是高出消费3.48个百分点。这就使政策不断倾向于国有企业和“铁公基”,造成产能过剩,甚至产生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等问题。

    最后,内需不足也增大了经济对出口的需求。即使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仍然能够实现贸易顺差,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虽然之后的两年,顺差额有所缩减,但在此后的2012年和2013年,中国分别实现了2311亿美元和2597.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也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产生,这些资产将大幅缩水。

    (二)收入偏低容易形成市场结构失衡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的分化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不断分化。从居民的收入层次看,低收入家庭往往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消费为主,由于收入的限制,低收入家庭对其他方面的消费比如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即使在中等收入家庭中,消费也未能达到应有水平,据相关统计,居民家庭资金需求的前三位分别是: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消费支出。而这些中低收入者在我国占很大的比重。少数的高收入家庭除了满足家庭各种消费需求后,还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其中,除部分用于实体经济外,其余很大一部分被投资于虚拟经济以获取高额资本收益。比如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给部分掌握一定金融资产的炒房者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使得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不得不承担此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劳动所带来的收入和资本带来的迅速且丰厚的收益之间的差距使贫富分化现象更加突出,直接导致了消费出现断层,给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产品结构转换造成阻碍,导致市场结构失衡。

    三、居民收入在分配中处于劣势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收入的高速增长

    根据公布的财政数据计算,财政收入(不包含国内外债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虽然这种上升状态与经济的增长是有一定联系的,但相较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言,政府财政收入的上升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从2000年的13.50%一直上升至2012年的22.59%(如图5)。如果再在其中加入账面上未出现的地方政府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或者社保基金收入,预计财政收入还将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以更大的比重挤出居民收入。与此同时,在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GDP增速的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速却远超GDP增速10个百分点左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也能高出约3个百分点。

    如果按照国际全口径计算财政收入,我国的财政收入看起来是处于世界中低水平。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甚至占到了GDP的50%或者更多。根据IMF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水平还低于同是金砖四国的巴西与俄罗斯。但高财政收入水平的国家均将财政收入多数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相较而言,我国的财政收入一大部分的开支是不透明甚至没有必要的。我国失业、医疗、工伤、养老的基本保障在城镇居民中的覆盖率仅约为45%~55%,农村居民的养老等社会保障甚至还仅仅处于试点、推广阶段。

    (二)垄断型企业挤占居民收入

    一段时期以来,国有企业、垄断企业一直利用所处优势地位获取大量社会财富。单从国有单位工资总额收入占工资总额的比重①来看,从2001年至2012年,这一比例平均值约在57.88%上下。近两年来才相对回落,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比例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48.29%和46.49%。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通常是其他同层级职工工资的2~3倍,而实际收入则可能更高,因为大量其他方面的收入被计入了企业成本。

    从国企利润看来②,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6200亿元,到2010年则实现了19870.6亿元,2012年为21959.6亿元。其中所称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包括中央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还不包含国有金融类企业。尽管近年来实行上缴5%~10%的利润,但相对于所得税上缴比例仍然显得太少。而且上缴的利润基本又用于补贴国企。

    另外,大部分垄断行业对民营资本进入限制严格,而垄断企业内部竞争较少,获得垄断利润较高。自然性垄断企业管理透明度低,利润流向对民众而言较为隐蔽。

    (三)社会转型拐点

    1.库茨涅兹倒U型拐点

    从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进入到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2012年的人均GDP为6,094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处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定义的中等收入国家即人均GDP在900美元到11000美元之间。由于我国收入差距在城乡之间、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较高的中国有可能是按照库茨涅兹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倒U型假说发展,使得我国处在一个收入分配的转型的拐点上。因此,居民收入仍然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脚步。

    2.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认为当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从农业中转移出来,那么过多的劳动力供给将抑制工资的上涨。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市,现有农民工基数在一亿五千万左右,每年又有几百万新的农民工注入,这样的高供给就使得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工资自然也就涨幅较小。而我国的现状与刘易斯收入分配拐点的描述相符。

    四、提高居民收入的途径

    (一)政府向居民让利

    1.降低政府财政收入增速

    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在过去10年中每年比GDP增速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能将这10个百分点降下来,按照2013年129142.90亿元的财政收入来算,将为居民带来约1万亿的收入增加量。这样的让利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中小企业减税等措施实现,据相关统计,我国劳动者个人所承担的赋税比率在45%左右。这一数据远高于一般国家的平均水平,更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降低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是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2.节省政府开支

    应当减少政府没有必要的开支。比如诟病已久的“三公”经费开支。行政管理开支的不透明让“三公”支出至今仍旧不是完全透明。截止到2013年8月7日,也仅有18个省份公布了本级政府“三公”费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等费用基本是能够俭省下来的,比如自习近平主席在新华社报道《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作出重要指示后,各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单位基本能够实行公务招待简化。与此同时,应梳理政府管理结构,裁撤冗杂重复机构,将政府透明化、简单化,提高管理效率。只有让民众监督政府,才能真正做到杜绝寻租和公共资金的流失。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主要是通过再分配间接提高居民收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丰富社会保障层次,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实现增加居民收入的目的。当然转移支付并不能是通过无限制地增加政府收入实现,面对转移支付,应当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补贴,民生补贴更多直接给居民而不是通过间接的补贴企业去实现。应当通过制度调整去减少政府浪费,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从而切实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同时,不能将农村居民隔离在外,我国因为城镇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如果将这一部分人排除在社会保障外,将产生许多的社会问题。

    (二)垄断企业向居民让利

    1.加大国有企业向财政分红的力度

    国企上缴利润率应当进一步提高,如果能将现有比率再提高10%或者20%,同时维持基本补贴不变,这样就能向财政多让出几千亿的利润,再将这些利润通过财政分配给居民,将为藏富于民提供更大的可能。

    2.国有金融业向居民让利

    在上文的国有企业利润中并不包括国有金融企业的利润。国有金融企业主要是指银行的高额利润,银行业的高额利润并非仅仅来源于垄断地位,更多的是居民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过大所带来的,2012年年存贷利率差约为3%。当然这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行有一定关系,但我国很多时候的定期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使得储蓄中的货币贬值清晰可见。如果能将存款利率提高仅仅半个百分点,也能将很大一部分金融企业利润让给居民。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门槛较低,是中低收入者主要的就业来源(渠道)。就现阶段看来,中小企业基本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社会对其吸纳就业能力抱有较大期待,但另一方面现实条件又使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因此,改善微、小企业融资环境、生存环境,使其能够顺利融资经营,发展中小企业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益,将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十分有利。与此同时,应以完善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减少政府对企业的不适当的干预。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cn/qkpdf/xijj/xijj201421/xijj20142106-2.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翻番 比重 收入分配 居民收入 国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