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安妮宝贝:路为什么越走越宽?

    时间:2020-04-26 07:52: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前 言

    作为一名资深安迷,选择安妮宝贝为论文写作对象,除了私心,更在于作者本身近年来的发展给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可能。安妮宝贝于2000年以《告别薇安》正式登入文坛,九年来八部作品均进入文学类畅销书籍,成为流行文学和小资写作的代表。最近的散文集《素年锦时》更是卖出了二百万版税、六十万册销量,在当年的“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同舒婷、筱敏、孙郁、张宗子一道进入年度最佳散文提名名单。世纪之交网络写手出身的安妮宝贝,其写作路线基本上和变迁的网络时代同行,她在互联网时代对个体生命体验书写的坚持并没有在图书市场日益成熟、读者日趋理性的九年里花开落尽,也没有走向个体精神世界形而上的虚无,反而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她写作中的个人姿态,作品中呈现出的个人态度与情绪也深深影响了她的读者。这种影响明显地体现在安迷们在问卷{1} 回复中散发的“安妮情绪”{2}。安迷们善于把自己陷入小说中,扮演倾心的角色,并把这种感受和经验融入日常生活。无论在问卷的文字修辞上还是对问卷的态度上,他们都保持着若即若离、隔岸观火的心绪,这些都无疑是“安妮情绪”的精髓。

    安妮宝贝作品中流露的这类情绪在作家的创作中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安妮宝贝这样个人体验式的写作,这情绪无疑包含着作者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命体验,同时也折射出大时代的氛围。

    因此,新世纪网络与消费盛行的时代,为什么是安妮宝贝个人化的写作姿态在九年中紧紧抓住了读者?为什么“安妮情绪”对安迷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吸引力?“安妮情绪”映射出时代哪部分?反映着作者怎样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便是我们需要解答的疑问。

    一、网络时代的孤独与交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家,安妮宝贝十年前以《告别薇安》在网络上成名,似乎也昭示了大时代的特殊性——网络时代的孤独。

    安迷们的主体是城市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九年前,他们是这个国家早期的独生一代与网络一代。网络与消费物质的增长伴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使得个人脱离群体,独自面对网络世界的孤独和混乱。一个人在封闭的空间里,深夜,用手指在键盘上和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倾诉,一脸漠然,这大概是每个青年网民共同的经验。丧失语言和团体的感受,却用网线把自己连入无数孤独个体狂欢的虚拟世界。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信息,孤独并混乱。而现实中,这一代人并没有父辈身上坚定的信仰,他们是在过度自由下滋生的无信仰一代。缺乏理想的光辉,犹如一个个脱离了群体的原子在世界上游荡。网络把这样一个个原子联系起来,创造虚拟归属感的同时,更加深这种孤独感。无聊的情绪需要武器反抗,心中的孤独需要呼应,笼罩在这种网络孤独的情绪下,他们渴望脱离平庸的日常生活,寻求心灵里期盼的丰盛的生活。

    如果说拿网络来对抗孤独是饮鸩止渴的话,另一方面,网络却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和人际关系——网络群体。问卷调查中安迷们便都来自百度贴吧和豆瓣网,他们自阅读起就自发在网络上成立论坛和社群,一起搜集安妮宝贝写在专栏上的文字,一起讨论旅行的计划,一起分享感情上的悲欢离合,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安妮宝贝自己也在新浪网上开设博客,作为和读者交流的平台,亲自分享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作出版情况、最近的所想所思所见。文字和照片也透着其作品的一贯风格,得到安迷们的喜爱;她亲切地把读者中写得优美合适的文字贴上,给些简洁真挚的评价;由于安妮宝贝自己的写作总是和旅行相伴,她也认真回答一干安迷们提出的旅行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电台的广播,安妮宝贝迷离的文字配上舒缓的音乐,很多安迷们也在这种超文本中接触到安妮宝贝的作品并喜欢上她。

    在网络这种新媒介参与的文学世界中,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是立体且即时的。网络社群给安迷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而粉丝性质的情感经济和品牌推广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深度发展的可能。一步步造就了安妮宝贝广阔而持久的读者市场。就像第二份问卷中所问:如果安妮宝贝的下一本书定价为九十九元的话你还会购买吗?所有安迷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就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网上有关安妮宝贝及其作品的论坛注册人数,仅百度贴吧和豆瓣网的人数达二万二千八百零五人。

    二、生命体验与写作中的“安妮情绪”

    网络孤独下的“安妮情绪”是安妮宝贝作品最终的书写对象,网络也是安妮宝贝最终的出路。“网络对我来说,它是呼吸的通道,是生活的一个转折……网络让我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多的人。它让我呼吸畅快,不再感到窒息。”{3}早期的安妮宝贝是在“暗地病孩子”这样黑色的文学网站中写字,纯黑刺眼,气氛压抑,文字中涉及灵魂深处潜藏的阴郁和罪恶,却又因为没有任何政治及道德色彩而感到自由。后来在“榕树下”网站渐渐知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2000年的《告别薇安》与2001年的《八月未央》都是作为“榕树下”网络文丛系列出版的,前者扉页上标注着“互联网上风头最健的新生代作家”,后者亦标注着“互联网黑暗中绽放的花朵”。世纪初,网络文学崛起繁荣,安妮宝贝成为网络写手中的佼佼者。她的生活与写作都和网络紧紧地连在一起:旅行,睡觉,上网,失眠;写作时“需要把自己关在封闭的房间里,对着电脑,白天也拉严窗帘,开着台灯,就这样日日夜夜地写,直到接近死亡的幻觉”{4};偶尔工作,在“榕树下”开设“安妮宝贝工作室”,采访一些特立独行的人{5}。远离家庭,寡言,离群索居,只有在网络中作激烈的反抗来印证自身的存在。正如若干年后作者自己回忆道:“那时的自己,身上那种兽的成分占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做到伤害,做到破坏,做到摧毁,就不够具备明确的自身存在感。”{6} 这种与孤独现实对抗、偏激和极端的情绪在小说中一览无余。《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中那个穿着白布棉衣裙的女孩焦灼不安,在爱情和城市物质的繁华中游荡:

    我们始终孤独。只需要陪伴。不需要相爱{7}。

    她说,我一直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是我只能前往{8}。

    也许是有爱情的,但是没有未来{9}。

    一个在路上的人,渐渐会丧失他的目的和对结局的追寻。而只保留了感受。对每一个瞬间。温暖的。寒冷的。富有的。贫乏的。是一场放逐。就好像在网络上写字{10}。

    它太大了。有太多的人。于是所有的物体之间都有了一种暧昧而冷漠的距离。还有太强烈的物质感{11}。

    他们像面目模糊的鱼,出没在汹涌而喧嚣的都市人流中,各自怀着模糊的梦想和暧昧的快乐{12}。

    我还是常常想,爱情原来很像我们去观望的一场烟花。它绽放的瞬间,充满勇气的灼热和即将幻灭前的绚烂{13}。

    女孩挣扎在灵魂、宿命的询问中。气质疏离,漂泊在外,自我放逐,一个人原子似的脱离社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慰藉,网络个体中另类与渴望自由的心灵与之呼应。《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中的网络爱情以及同样绝望寂寞姿态的少女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迷恋,印证了这个网络时代的心态。女孩身上流溢出疏离而温暖的“安妮情绪”,安迷们隔着网络回应,彼此安慰,如空旷大海的深处,一些在冷暖流中迁徙的鱼,从不对话,但有着相同的方向和相通的灵魂。

    如果透过生命表象来看安妮宝贝,2002年的《蔷薇岛屿》中,女孩经历了一次生命的蜕变。这一年,安妮宝贝的父亲去世。年少时在父亲面前义无反顾地要离开这个家,直到若干年后父亲的离开,失父犹如生命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是生命阵痛后转变的开端。这一年,安妮宝贝作了一次旅行——去越南。这个四季炎热、森林繁茂的东南亚国家正像作者的心境,热烈丰盛,到处是植物的腥味,充满幻觉的可能。一次旅行,一个身份的失去,感情的变故和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在这本游记中透露出来。在这本扉页上写着“爱与行走”的书中,那个光脚穿球鞋的少女背着背包,流浪异国,想要追溯生命中苦难的起源并试图穿越,想要在这痛苦的行走中到达生命中的美好。这一路出发、行走、告别中,女孩对生命作了长长的思索和探求。

    父亲的离开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感情缺失,女孩生存中对丰盛感情的渴望更加激烈,需要一种强烈的感受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

    要么彻底空缺。要么直到满溢。我倾向这样的状态。没有极端就没有终点{14}。

    语言无法穿越时间。只有痛苦才能够穿越一切永恒{15}。

    另一方面,生命中最亲近的人的离开使得女孩领悟到人生之大限,生命之不可强求,对活着的人和事的看法也有了一些变化,生命中开始回望和自省:

    有时我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关联,但后来明白,那也许是太沉溺于此{16}。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人在死去……生命像野草一样蓬勃而卑微{17}。

    相爱才能带来活。才能活着。活下去。

    那时候总是以为恋爱能够彻底地拯救自己的孤独。是在付出很多代价,耗费掉很多时间之后,才能够知道,这个想法是错误的{18}。

    只有当我们对生有强烈的渴求时,才会有恐惧。只有当我们回味着快乐的去而不返时,才会悲哀{19}。

    如果说她之前对死亡、流浪等思考带着网络时代的驳杂和混乱的话,父亲的离开像是一场情感大地震,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指引劫后余生的她找到灵魂的出路。同样强烈的感情诉求中,生命最底层那一部分在开始变化,对家的感受,对爱的渴望与被拯救无声潜入网络虚拟中。“安妮情绪”中少了当初年少时的直面血腥和死亡,与现实激烈对抗中暗自反省年少的极端,变得简洁温暖。这本《蔷薇岛屿》也成为所有安迷们经历越南的必备品。情绪化阅读中,他们也尝试背着破旧的行李浪迹越南,和安妮宝贝共同旅行,他们和安妮宝贝就像同一地相遇后擦肩而过的陌生旅客,淡漠的眼神缺乏关注,四目相对后,无声地继续各自的旅行,只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分享着一样的“安妮情绪”,暗流涌动。

    2004年出版的《二三事》,扉页上介绍道:“安妮宝贝,自由作家……所有作品均进入全国文艺类书籍畅销排行榜,并已介绍到日本,德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从“网络新生代作家”到“自由作家”,从网络到现实,用写作来探求生命的安妮宝贝像一个没有实体、没有身份的网络幽魂通过自身的发光发热成为有肉身的荣耀的人。有了肉身,也就有了争取地位和价值的可能,更有了现实生活。而当年那个光脚穿球鞋、流浪天涯的少女也已经长大成年,心灵深处,孤独感减少,责任感萌发,也有能力去承担。《告别薇安》中披着海藻般长发的少女已经长成《二三事》中阅历丰富的单身女子“苏良生”,在反省和内敛中透露出了平静和淡定。

    《二三事》中同样有两个失父的女子——尹莲安和苏良生,代表着两种生命状态:前者在不妥协和颠沛流离中试图用丰盛的生活填补缺失的爱与孤独;后者坚持“即使不能善待,但那依旧是恩慈”{20}。两个人因着心理和感情上的欠缺,互相走进,彼此熟悉,相互映照,“她与我是对立的镜子,看得清彼此的意志和欲望,她是我的反面,抑或就是我的真相”,“她(莲安)是我生命的一扇门,轻轻推开,无限天地,我便知道她是等着的人”{21}。莲安最终在丰盛生活的幻觉中死去,留下与沿见的孩子恩和,良生抚养恩和,并与宋盈年这样一个温暖安静的男子相伴终生。这样的结局,在于良生生活中现实温暖对网络虚拟的侵入并逐渐占据上风。她虽然还是一个人,感到孤独,但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了自制不沉溺,相信生命并不是为所欲为,承担要大于接受,学会记住以及珍惜回忆。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学会记得别人的恩情,就像她对莲安的劝告:“你要珍惜自己,这一切所得非常不容易,并且上天有恩赐”,“深夜醒来,如果能够看到身边爱人沉睡之中的脸,这样的日子过一天便少一天,一生也就是这样的长度”{22},特别是与孩子恩和相处以后,“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肯定感受,她是我真正体验到生命彼此需索与交付的恩慈,没有计较,没有条件”,对爱也有了重新的定义“我要恒久忍耐的爱,要有恩慈,并且不停息,这样的爱我先给,若有人给我,我便要。但绝对不会是世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得起”{23}。当初的少女要在与现实的激烈对抗中,要在丰盛极端的感情中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妄想以网络为武器摆脱孤独这只巨大的手掌,而今的良生找到了与现实和解的路,一条灵魂的出路,那就是与人恩慈,心怀感恩。时间的推移,身份的改变,苏良生在体验过世间的人情冷暖后,珍惜身边所有,“我们一生所得的感情,不过是身边的一个人或者两个或者三个,绝不会再多”{24}。莲安的消失即是一个征兆:了结所有轰轰烈烈的纠缠和幻觉,从无限的灼热欲望到无爱的淡薄和甘心承担,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安妮情绪中潜藏的淡定与温暖逐渐成为主流。

    2004年10月出版的散文集《清醒纪》属于天津人民出版社“新经典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丛书另有金河仁(韩国知名作家)、张小娴(香港言情作家)、岩井俊二(“日本王家卫”)三位作家作品。安妮宝贝作为大陆作家的代表与他们站在了一起。2004年这一年,长大了的女子仍旧在旅行中,拍下经过的每一个城市与村庄,收集光线和影子,在日历上作下简单的记录,对自己说“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时光,对美,对痛楚。仿佛我们的活,也只是一棵春天中洁白花树的简单生涯。不管是竭力盛放,还是静默颓败,都如此甘愿和珍重”{25};在《朋友》篇中祝福友人的婚姻;在《日光照耀》篇中叙说“二十五岁之后我成为一个自持和内敛的人”;向往《贝蒂的生活》:写作,独自过简单洁净的生活,带着天真幼小的孩子……事业,房子,孩子和明确的生活选择态度,但把婚姻,家庭和男人放在另一个阶梯上;在《弟弟》篇中流露对亲情的渴望;在《简单》中提醒自己在偌大的粗糙的城市里应该关注生活里更多的细节,明白自己“选择什么就要放弃什么,得到什么就要舍弃什么,要有对自己纯粹和坚韧的标准,才可以跟着直觉和信念去走”;在《生日》中独自宠爱自己;在《原则》中逐年给自己增加一两条生活的原则,做一个善良、沉着、真实的人,沉着应对,低调处事;在《素食爱情》中面对城市动物们的速食爱情,渴望一种清淡、朴素,吃起来无味,手工种植温柔的爱情……

    这个当初远走天涯、流连网络的女子已经生活在现实中,向往温暖简单充满爱的生活。她的日常生活主体已渐渐脱离了网络,不再是那个深夜里仍在网络中游荡的渴望陌生人慰藉的女子,也没有了繁华的网络生活后随之而来的混乱和空虚。网络已渐变成写作的工具。自持、内敛、沉着、真实,生命的内容与层次逐渐充实,生活在社会中却并不世俗。事业的成功伴随对生活的掌控。态度方向明确,原则清晰有力,对生活的努力就表现为自我修养的提升,明白自己要的是怎样的生活,要成为怎样的女人以及达到此目标的方法。在这种把握和控制中完成了一个焦灼的少女到优雅女人间的转身,姿态优雅的女人回望人生,并俯视那些还在网络上挣扎渴望彼此拯救的年青的一代。很多篇章,很多想法,深入且富有哲理意味,对男女之情,对生活的态度,给那些还在经历过程中的年轻人提供参考与指引。这个女子的情绪中因为有了方向,即使孤独,却可以有暂时的镇定、温暖。

    2005年,女子的日历本上写着“墨脱”。旅游指南上有:“墨脱,被称为莲花隐藏的圣地,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一个超脱幻想的新世界的诞生。”路途危险,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这是一条坚韧静默的精神实践路途。这一年,女子叫“庆昭”。她独自一人隐居在西藏的小旅馆里,阅读佛经,思考生命的轮回。这使得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莲花》弥漫的是佛经中对寓言、对心灵成长的思考。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里,纪善生和苏内河代表着两种追求爱的方式:前者用来填补自己生命的是理性和意志;后者则用感情和生命的真实性来弥补自己的缺失。最终两人都没有得到永恒,只有她——庆昭,这个在大病中死里逃生的女子,最后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安静与幸福。接受生命中注定缺陷和难以如愿的部分,心存感激,和世界产生联系,不封闭自己,放低自己,有所付出。长大的女子在《清醒纪》中已开始阅读《空谷幽兰》等佛教、道教书籍,《莲花》是一次延续和深入,是在“安妮情绪”中加入了佛经这味神秘的调料,《清醒纪》中那种对生活明确的态度,对未来清晰的方向,对自我修养的提升与努力,是“安妮情绪”中最重要的变化,像一个一直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的少女完成了优雅的转身,成为现在这个学会等待的内敛的女子。

    相关热词搜索: 越走 安妮宝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