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

    时间:2021-02-19 07:59: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创造理想的社会是陶行知的人生目标,它的要素之一是民主。唯有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每个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建立起自己可以担当责任的道德体系。民主教育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民主生活中才能成就真善美的活人。

    [关 键 词] 民主;道德;生活

    [作者简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百余年来,众多志士仁人将建设一个自由、民主、法治、文明、富裕、独立的现代化国家作为其人生目标,陶行知便是这样一位民主的热切追求者。陶行知以金陵大学为起点,无论从事平民教育,还是从事乡村教育,以及民族救亡运动,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始终贯穿其中。他个人的高尚品德在这一过程中生成,他认为一般人的优良品德形成也必须以民主生活中的主人资格为基础。

    一、陶行知民主主张的实践依托

    金陵大学上学时,陶行知即受到民族民主思想熏陶,主张民主共和,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1911年,陶行知回到徽州任初成立的府议会秘书半年,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又回到金陵大学继续其学业。当时担任南京留守的黄兴经费支绌,只能倡“国民捐”纾困,陶行知积极参与,1912年5月24日,邀请苏州东吴大学学生来南京联合举行运动会,以售票集资所得充“国民捐”。

    在金陵大学较为自由民主的环境里,陶行知生成了人生观。1914年新年,他在《金陵光》发表新年社论《民国三年之希望》:希望“文官,不贪财、不因循、不争门户,戮力经襄国事”。希望“武臣,严纪律、重人道、不矜功、不嚣张,为义战,不为暴戾”。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贯穿了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横威的思想,认为“真自由贵个人鞠躬尽瘁,以谋社会之进化”。特别强调“法律之内有自由,道德之内有自由”,“自由平等所在即责任所在”。

    新文化运动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和自由、法治、宪政、理性等基本观念。为了实现民主思想的启蒙,陶行知于1917年回国,宣传实验主义,实行学生自治,参与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倡导建立公开的政府。1926年,在北伐炮火中创办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民主实验,组织联村自卫,引导村民通过“议决取水”学习民主程序。

    陶行知将抗战当作中华民族争取民主的必要环节。1936年发生“七君子事件”,陶行知吁请杜威、爱因斯坦等学者名流致电蒋介石要求无条件释放“七君子”。抗战胜利后,面对愈演愈烈的专制统治,陶行知挺身而出,以教育革命配合政治革命,投入到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伟大斗争中。

    1945年,陶行知主编《民主》星期刊,并为社会青年开设民主星期六讲座,发表他的民主教育的纲领性文章《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民主》、《民主教育》等系列文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他的民主思想。

    为了民主事业,陶行知激流勇进,时刻准备牺牲自己。特别是在他逝世前100多天里,在上海宣传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的政治主张。1946年6月23日,陶行知在上海北站10万人欢送人民代表赴南京请愿的大会上高呼:“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我们要用人民的力量反对独裁,争取真正的民主!”[1]1946年7月,民主运动领袖李公仆、闻一多相继遭暗杀,陶行知也被列入黑名单。周恩来派陈家康去报警:“要提防无声手枪呵!”陶行知无所畏惧,斩钉截铁地说:“我等着第三枪!”他给育才师生写信:“我提议为民主死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这样死了一百个就是一百万人,死了一千个就是一千万人。”[2]感召无数民主战士继起斗争,这封信寄出八天后,陶行知猝发脑溢血不治身亡,被誉为“民主之魂”。

    二、陶行知民主主张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是一位讴歌民主、追求自由的伟大思想家,他深知底层社会的疾苦。在美留学期间亲身体察到美国民主,更对民主学理有深入探究。主张“真正的民主必须包涵:一、政治民主;二、经济民主;三、文化民主;四、社会民主;五、国际民主”[3]。五大民主学说凸显出其思想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关于民主的独特主张对解决中国问题更具针对性。

    (一)民主是中国的救命仙丹

    他认定“无民主,中国人民即无法前进”[4]。认为民主对中国有双重的作用:其一,民主好比是政治的盘尼西林,肃清一切中国病;其二,民主又好比是精神维他命,给我们新的力量,来创造一个自由独立进步的新中国和一个富足平等幸福的新世界。“中国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民主,为实现民主而努力”。

    陶行知所理解的民主,通俗地说就是“大家有份”。在倒霉的时候是“有祸同当”,在幸运的时候是“有福大家享”,在平常的时候“大家的事大家谈,大家想,大家干”[5]。“中国好比是一个大公司,老百姓都是老板”[6]。批驳了两种阻挡民主的借口,一是老百姓没文化不能民主;二是贫穷不能民主,认为“老百姓要做:自己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7]。

    (二)民主意味着自由和解放

    民主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是人的情感解放、思想解放、创造力的解放、个性解放。民主政治所起的变化是很大的。例如承认个人尊严,便不能随便侵犯别人的基本自由;采用协商批评之方法便须放弃“我即是”,“朕即真理”;要使人了解你,同时又要使你了解人,便须放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必须虚心下问,集思广益;实行共同创造,便须放弃少数人包办之倾向。[8]他同时指出:“民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纪律,与专制的纪律不同。专制纪律是盲从。民主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不但要人服从纪律,还要人懂得为什么。” [9]

    陶行知认为民主不会自然来到,而是要争取,他说:“我们肯为民主死,真民主就会到来,而中华民族也一定可以活到万万年。”他认定“和平与民主不可分,我们要和平的民主,民主的和平”;鼓励师生“立大志,做大事,只为民主拼命争”;自励“民主第一,人民未抬头,我不息!”

    (三)过民主生活以学民主

    陶行知认为:“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不但老百姓要学习民主,大大小小的领袖们都得学习民主。” [10]要过民主生活以学民主。他批驳“有人说人民不会民主,不可给他民主。也有人说人民不会自由,不可给他自由。等于说张三不会游水,不可让他下水。也等于说李四不会骑马,不可让他上马” [11]。

    陶行知“深信‘公开’(publicity)是打破一切黑幕的唯一武器”[12]。他主张媒体向人民做真实的报道,每个新闻从业人员要“跟人民学习”,“代人民呼号”;“访的是大众的心事,写的是大众的诗文,说的是大众的话语,介绍的是大众的学问,讨论的是大众的生活、工作、斗争”[13]。主张“无论政府、人民都要受法律的拘束,都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叫做法治。我们要维持这种制度,必须人人具有法治的精神” [14]。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是不是民主的,用不着争论,只需拿这一面镜子照一照,就明白了。因为儿童真是人微言轻,政治经济在儿童身上的反映是最彻底而难以隐瞒的。”[15]

    (四)要根据真正的民意治理国家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创造的民主,民主的创造。我们不要庸俗的、形式的、空谈的民主,也不要太看重个人的、英雄的、少数人的创造。一方面,我们要用创造的生活来充实民主内容;又一方面,要用民主来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把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6]他断定“创造的民主是动员全体的创造力,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均等的机会,充分的发挥,并且发挥到最高峰”。“民主的创造,是为大多数人的创造,承认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创造的机会,这是与专制的创造不同的地方”[17]。他认为“当智慧转变为能将世界和人类改造得更好的那种力量时,才有并非某几个人而是包括全民族全世界人的创造性天才获得解放的机会,那么这个民族和世界就获得了最高形式的民主”[18]。

    陶行知认定:“民意就是人民按着良心所发出的志愿。人民的良心里所发出来的志愿是自然而然的,是不约而同的。真正的民意总是对的,根据真正的民意治理国事总是不会错的。”[19] “政治立在民众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伟大的力量。大家觉得政治是自己的事,必是拚命的拥护,这力量必是不可思议的伟大。否则,寡人政治以治者资格压制被治之民众,民众非积极的对抗,则消极的不合作,必不能发挥出力量来。”[20]

    他戒勉政治家的存心只有一个诚字,一伪就变为政客了。政治家以“正”为家;政客是“正”之客,自外于“正”的人。政客只怕天下不乱,政治家一心只求天下之治平。[21]领导者要“随时随地愿听逆耳忠言,和颜悦色地欢迎干部和别人的批评,有事先商量而后行……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做’上学,在实行民主上,在发挥民主作风上,学习民主”。“只有肯跟老百姓学习的人,才能做老百姓的真正领导者。”[22]

    陶行知认为民主至少应该包涵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天下为公,文化为公,不存心包办;虚心学习,集思广益,以建立自己的主张;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自己要吃饭,也让别人吃饭,最好是大家有饭吃。自己要安全,也让别人安全,最好是大家平安。自己要长进,也让别人长进,最好是大家共同长进。

    三、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创造性发展。他主张:“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23]

    (一)教人做主人,高扬人的主体性

    陶行知主张:“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教育。说的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并列举了如下要点。[24]

    1.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2.教人民肃清法西斯细菌,以实现真正的民主;3.启发觉悟性。教人民进行自觉的学习,遵守自觉的纪律,从事自觉的工作与奋斗;4.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5.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使大家各得其所;6.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9.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民主应用在教育上要把握三个要点:(1)教育机会均等;(2)宽容和了解;(3)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民主生活并非乱得没有纪律。民主要有自觉的纪律,人民只可以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做主人翁。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而且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25]。简言之,民主教育培养的是主人,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训练奴才还是造就主人,可说是封建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分界。而民主的创造要使多数人的创造力能够发挥,只有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才是真正的民主创造,否则便是“专制创造”。“养成服从的人民,必须用专制的方法;养成共和国民,必须用自治的方法”。

    1946年,陶行知将生活教育的方针确定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从而奠定了民主教育在生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他未看到民主教育事业的实现,未能看到练好德育基础的建立,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二)将民主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清除专制荼毒,启发人的自觉。若强有力者施愚民政策,以塞人之自觉、自治之源,必受外侮,而臻于亡。

    陶行知的亲身经历让他感到新建民国犹如聚沙成塔,存在着种种严重缺陷。单纯的武装斗争的结果只能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国家最为根本的途径是教育而非军事,唯有教育才能改变人心,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才能建立起整个社会的公德基础。

    (三)在民主生活中培育出真善美的活人

    陶行知坚决反对不讲民主的教育,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具有做主人的条件后,他才能真正担当起道德的责任。因此,他主张应重视个人之价值,唤醒个人之责任,予个人以平等之机会,应“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强调“政府者人民之政府”,一个社会发生危险的原因在于国民不能自主担责、“媚民政客”与“选举理事”式的伪领袖存在、乌合之众的多数横暴现象出现。

    怎样才能防止险象出现呢?陶行知认为“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焉”为第一要务。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国民具有主人翁资格,并将这种资格潜移默化到个人意识之中,成为一种自觉。正因为此,陶行知与郭秉文在东南大学时期,破天荒地拆除了学监,改设学生自治委员会,使它成为学生在生活上自我管理,在品德上自我砥砺的组织,效果显著。1923年创办安徽公学,他继续在校中倡导学生自治。

    陶行知认为德育的内容需要民主作维他命,德育的形式需要通过民主协商,德育的程序也需要民主, “自我批评是发展民主的有效手段,自我批评是促进自觉性启发的利器。” 在民主生活中,“一方面培养自动的力量,一方面培养自觉的纪律,一方面树立宣导这力量及发挥这纪律有效而有条理的机构,使他们向着有目的生活奔赴,如百川之朝海。如果有一方面做得不够或有所偏,多少便会失去民主集中之效用”[26]。

    在陶行知看来,只有民主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主人,真正的主人当中才能产生真善美的活人,唯有奠定好基础,德育才会有真实的效果;未能奠定基础,德育“不免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参考文献:

    [1][3][4][5][8][9][10][13][15][17][22][23][24][25][2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60,588,662,570,616-617,579,616,606,569,573-574,617-618,593,590-592,544,489.

    [2][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18-719,614-615.

    [6][7][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19,975,972.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88.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85.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56-557.

    [19][20][2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31,632,372-373.

    责任编辑/李书华

    相关热词搜索: 民主 精神实质 行知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