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1-02-19 08:00: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陶行知是教育公平的倡导者。他针对旧中国教育为大地主 、 大资产阶级所垄断,农人工友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状况,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 ,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对于我 们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5-0006-03

    一、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形成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 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其一,1914—1919年是其萌芽和提出阶段;第二,1920年—1945年 是其形成和发展阶段。

    “教育平等”是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特征。陶行知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交迫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191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陶行知,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 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面对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现实, 面对广大 劳动人民仍旧贫穷与没有文化的状况,他明确地提出,应该“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认为 所谓平等,就应该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 力而为群用”。这显示,当时的陶行知,已将百姓大众的饥寒冷暖看在了眼里,显示此时的 他已同众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将追求自由平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当做了己任。 随 后的1917年秋,他在学成归国途中更立下了“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回国后 ,他着手为人民大众办教育,这是他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的开始。

    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师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和小商贩等读书识字;1923年 5月,他与朱其慧、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会,并任总干事;同年 8月,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专心从事平民教育,并为之奔走呼号于全国。此时 的陶行知实际 上更多的是基于对杜威理论中“民主”的理解,幻想着通过一种“四通八达”的教育,打破 重重叠叠的“纵”的和“横”的阶级的界限,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从此,投身平 民教育成为他为大众而奋斗的重要起点。他认为,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在乡间,所以“平民教 育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主张通过乡村教育运动来“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之解放”。19 31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的运动,把教育的对象由农民变为“农工劳苦阶级”。后来,在 总结其30年代中 期以前的教育探索时,他曾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 ,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 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 要的教育。”在陶行知的心中,普及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后来他又提出了“人民第一”和“ 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这可说是他终生献身于大众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其志向之坚定,其 用心 之良苦,跃然其间。自1945年1月1日发表《迎接民主年》一诗以后,他协助中国民主同盟主 编《民主》星期刊,并为社会青年开设民主星期六讲座,发表了他的关于民主教育的纲领性 文章——《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将《战时教育》改为《民主教育》;此后他又连续发表 了《民主 》、《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关于民主教育的 思想。陶行知还强调,要“还教育于民”,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即教育 属于人民,教育要想人民之所想,要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自由、平等、全面地得到发展。民 主的 教育是人民的教育。陶行知主张为公,试图以此达到教育公平的理想目标,即无论男、女、 老、少,无 论贫富、阶级、信仰,无论城乡,大家都应有同等的享受教育之权利。这表明,到此为止, 陶行知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基本成熟。

    二、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的和谐教育思想就是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陶行知认为,只有倡导并实现 了教育公平,才可能有“和谐教育”。针对当时教育投入主体错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阶 层差 距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陶行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说:“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 苦人的田园里。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玩。中国的教育雨,不 肯落到乡下去,灌溉农人所种的五谷。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边远的地带去滋长时代落 伍的人民的文化。即使偶然顺着风势落它一阵,也是小雨,不能止渴。”陶行知认为,这是 小众的教育,不是大众的教育。陶行知还指出,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教育为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所垄断,农人工友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最大的不平等与不公平 ,也是最大的教育不和谐。可见,在陶行知的构想中,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2教育公平所追求的目标是“教育机会的平等”

    陶行知对平等问题有着他自己的主张。在《共和精义》一文中,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平等 的 看法:“天之生人,智愚、贤不肖不齐,实为无可题之事实。平等主义亦不截长补短,以强 其齐。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 平等主义所主张者此耳。”可见,他所强调的平等首先是在起点上的平等,其次才是过程中 的平等。他说:“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 地方。”“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这是陶行知对社会平等和教育平等的独到 诠释。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是陶行知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出发点。陶行知在其社会改造活 动 中认识到,“从事社会改造的人,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要把握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 点就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他所制订的《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的目标就非常现实:“ 一、使全国学龄儿童(失学的四千万人)都受四年的义务教育。二、贫寒儿童得变通或缩短在 学期间,以补习教育或自修制度,补足其应受的义务教育。”可见,陶行知提倡的义务教育 是“眼睛向下”的照顾城市平民、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教育。他认为,国民教育应当是人人免 费 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所以他提出:“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资格、民族都要有受教 育的机会。无论什么阶级,都要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被剥夺最多的是农工及 其子弟,所以民主教育就是要力求使农工劳苦阶级有机会接受教育。在他看来,这就是教育 的目的——”文化为公”,“教育为公”,并以此达到天下为公。

    3教育公平实施的途径是兴办“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关注平民和农民问题、最先投身乡村教育的教育家。陶 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 知说:“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的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 ,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陶行知指出,“古人说:‘民为邦本"。 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 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陶行知的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人的受教育程度,而国人中平民占大多数,因此必须重视平民教育。

    陶行知对当时我国人数最多最不幸的农民充满了爱心,表示要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 向着农民“烧心香”。1924年,他在其《农民联合会》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中国以农立国 ,农民要居全国百分之八十五。他们所尽的业务最多,所享的权利最少,稍有心肝的人,虽 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农民的痛苦。”在《宣言书》中,他进一步提出,“今后主要使命 之 一即在厉行乡村教育政策,并下决心要募捐一百万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 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要“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 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他认为,只有使平民和农民都接受教育,中国才有富裕的希望。

    4教育公平之精髓是“普及教育”

    (1)普及教育的重点是“实施义务教育”

    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在于教育发展不足,是有了“教育蛋糕”而蛋糕尚不够大,不能满足 国人的教育需求。针对这种状况,陶行知提出,教育要普及首先就要多办学校,要使不识字 的人都识字,识了字才能明理,才能爱国。其次是实施义务教育,并适当延长义务教育的 年限。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一文中,陶行知对普及教育的意义作了明确的阐述:“ 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一、整个民族现代化,即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及入学;二、整个 生活现代化,即人民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三、整个寿命现代化,即人民不仅要接受 四个月、一年、二年、四年之义务教育,而且要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普 及教育之最大使命,便是把教育这把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他认为,把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国,绝不是少数人所能办到的,必须教育大众一同起来 负担这个伟大的使命。

    (2)普及教育的计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陶行知曾于1930年起草了一个20年内完成曾及教育的计划,但4年之后,他自己又全盘 否定了那个计划。1934年,他在其《普及教育运动小史》一文中写道:“那二十年内完成普 及教育计划之所以失败,却是我自己的错误。我写计划的时候,以为中国既系从农业文明过 渡到工业文明,便误认为每年工业之进展,足以应济教育普及率逐渐增高之需要。我们的幼 稚的工业在帝国主义高压未曾铲除以前,决不允许我们存在这奢望。那时我对儿童大众的力 量还没有正确的估定,对于学校式的传统教育还没有彻底的看破,这些多是构成那个普及教 育计划根本失败的重要因子。”现实的教训,使陶行知认识到普及教育的计划必须考虑到我 国是一个穷国的国情,不然美好的愿望只能是一种愿望。

    (3)普及教育既需要政府投入,也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陶行知认为,要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向政府争取稳定的经费来源,并使这种来源以法律 的形式加以保障。同时,也要由地方政府、社团、集体出股出资,要利用海内外资金,吸收 个人的捐助。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一文中,他提出:要“确定教育税,务使足敷普 及教育之用”;要“征收遗产税以从普及教育之用”;要“指拨公有荒地为普及教育之用” ;要“行政专员或县长领导教育局长或督学到各市乡劝导各公所、公馆、祠堂、寺庙以原有 财产兴学”。陶行知的这些主张说明,当时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和各级 地方政府必须舍得花钱,必须增加投资。同时必须均衡配置各种教育资源,统筹城乡的教 育。否则,义务教育必然会落空。

    (4)普及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多样化

    陶行知认为,中国是个穷国,所以必须用穷的办法来普及穷人所需要的教育。他提出了普及 教 育的“三个动员”的实施办法:1)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2)全国识字的成人总动员做 传递先生;3)全国知识分子总动员,辅导现代生活教育之推进。 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就是穷国和穷人普及教育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他所提倡的“工 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就是要以大众的工作来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来 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力量来保护大众的生命。另外他还进行了“小学校改造”、 “私塾改造”和师范学校的改造,设立了中央普及教育研究所,开展了研究实验等一系列的 研究与实践。这表明,在陶行知看来,普及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公办和民办学校可 以并存,只有在形式和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才有可能普及义务教育,才有可能解 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三、陶行知教育公平的思想对我们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启示

    1实现教育公平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教育问题

    当前,我国在农村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和 教 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必须把农村教育作 为最大的扶贫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工程来抓,必须把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适当倾 斜,使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多渠道地筹措农村的教育经费,以完善 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其次,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改革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制度,实施 绩效工资制, 依法保障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待遇的差距。同时,健全农村教 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度,让农村教师能留得住,教得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

    再次,深入开展送优质教育资源到农村的活动。应采取措施,有效实施城市学校与农村学 校的 结对活动,组织城市学校的教学名师送教到农村;应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好 送 教学光盘到农村学校的工作;应充分发挥网上“同步课程”的作用,使农村学校能共享网络 教育资源,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最后,高度关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对 “留守儿童”实施关爱行动,做到安全上优先监管、学习上优先帮助、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 顾、活动上优先让他们参与和获得指导。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第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 实行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建立对“留守儿童”“一对一”的 帮扶机制,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着力解决实现教育公平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是“眼睛向下”的照顾城市平民和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我们国家虽 然在对下岗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弱势群体的教育 问题目前仍是我们必须进一步予以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农民工子女这个社会的 特殊群体,他们还存在就学困难的问题,入学及学习费用也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 政府必 须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设法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公平地接受教育的待遇。

    首先,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应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的制度,合理分摊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成本。政府不仅应明确规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的 方针,而且所有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都要开放,要使他们能根据其居住地就近入学,并且 一律免费。以流入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主,每学期开学时由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持暂住证 、就业证向暂住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该教育部门向学生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 书”以就近安排他们到指定学校就读。应取消入学时需提供独生子女证明的条款,否则大多 数农 民工子女都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这些孩子进入到公办中小学后,应享受与城市学生一样的待 遇。应消除各方面的歧视,为其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扶持与管 理, 使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教学设施、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育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符合办学 要求,并保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也享受免费待遇。

    3实现教育公平需解决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几代教育工作 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充分的教育机会,有赖于开放的、多元化 的教育体制和灵活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即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的建立。因此,我们要 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应适当延 长 义务教育的年限,以为每个人的任何阶段的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建华论陶行知的义务教育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责任编辑:曲阜文〕

    相关热词搜索: 现实意义 公平 行知 思想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